-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唯有理念
唯有理念
; ; ; ;问题:赖床,生活习惯差,排队,聊天,睡觉、拖时间,走路,打扮,效率低, 看杂志,难题处理
总的问题是:缺乏规划。;有效的时间管理策略
;;;;例3:;例4:;; ;;; ;; ; ; ;;理念二:眼中要有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关注 “健康” 与“不健康”的教育,而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其根本宗旨的教育。关于“心理教育”的小故事.doc;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是专指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是全体成长中的、正常的、健康的幼儿和中小学生。
认识误区——
● 心理辅导是管后进生的吗?
● 优生需要心理辅导吗?
● 初三、高三太忙,还需要开心理辅导课吗?
● 小学生也有心理问题吗?
● 幼儿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吗?;;; ;理念三:
眼中有学生
;(1)绝对地尊重每个学生
;;;《教育者往往是学生问题的肇事者》 ——《中国青年报》( 2009-01-07);;什么是“述情障碍”:
很多教师都在不断寻找“最正确的道理”来教育学生,希望“以理服人”。他们在心里对学生是爱的,但从嘴上说出来的,却是一百个不满意、甚至是伤害,学生从教师那儿感受不到接纳和温暖。
《教师“语言暴力”何时休》
——中国教育报;;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对学生的差异并不是持一种尊重的态度,而是表示着某种歧视。 至2000年,在中国现有的3亿学生当中,被全国各类学校划入“差生”行列的学生达到5000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总人口。
对“差生”的歧视大致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是在座位安排上歧视“差生”。
二是在课堂提问上歧视“差生”。
三是在作业批改上的歧视。
四是在班级活动安排上的歧视。
五是老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处理上的不平等。
六是分班上的歧视。;学校应试教育压力的直接承受者是教师。教师心理压力的积聚往往会使他们失去常态下本来可以保持的教育理智,抑制他们原本潜能无限的教育智慧,并使他们在学习障碍学生面前变得焦躁不安、缺乏耐心。而所有这些,又必然通过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态度言语转化为学习障碍学生的新的心理矛盾,使得他们倍感痛苦、失望和孤立无援。
;可见,除了少数学校和少数“幸运者”之外,学习障碍学生在事实上是许多学校里的“弱势群体”。他们本来应该是“紧急接受援助者”,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却成了最受忽视、最受嫌弃、最无回天之力的一群。在一些中学、特别是初级中学里,这一个群体的数量是不容低估的。这样一个群体不仅隐含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心理危机,使他们自身的人格发展方向变得更为不可确定,而且会引发许许多多的行为障碍甚至是青少年犯罪案件,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及育人工作的实效性带来不少负面的影响。;;;
;但是,任何一个正常学生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
过程,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水平上也是千
差万别的。因此不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静
止的眼光是对学生发展的最大束缚。在老师异样的眼光中,那些“差生”将永无翻身之日,甚至会使他们终身失去上进心和自信心!;;;要提高教师工作的实效性,就应该注重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方法与技巧???增进师生心灵沟通,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环境与氛围。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关系。
●班级工作的效绩之大小,说到底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效能。
●能否有效地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否有效地预防恶性事件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意识及技巧。
;;;
;真正的倾听分为:
(1)、外在表现上的倾听,指教师与学生谈话时,在行为上采取一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如保持高度注意,眼光适度接触,身体略微前倾,有足够的耐心,不轻易打断对方,不急于发表自己的评论,在语调和表情上有真诚的理解和必要的反馈,善于适时提问,避免手中无关动作、双手叉腰或翘起二郎腿等。
(2)、心理上的倾听,指教师在谈话时应注意避免热衷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忽略学舌功能谈话的内容,既要主动地聆听学生的语言表述,也要仔细观察学生的非言语信息的表达,不仅听出他说话的表层意义,也能从他的行为、语气中听出他隐含的深层意义。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