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哈尔滨第九中学二模语文试卷.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年哈尔滨第九中学二模语文试卷

PAGE  PAGE 8 哈九中2013级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一卷 ( 阅读题,共70分 )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表现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特征。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和”、“合”二字均见于甲骨文和金文。“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实现“和谐”的途径,“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也是人类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表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指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二是“中庸”,指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天人和一”旨在承认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反对将它们割裂开来。“中庸”则强调对待事物关系要把握一个度,以避免对立和冲突。提倡“贵和”、“持中”的和谐意识,有利于处理现代社会各种矛盾,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在中国,以广泛深厚的“和合”文化为基础的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道蕴涵阴阳两个相反方面,万物都包含着阴阳,阴阳相互作用而构成和。这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论语?学而》中的“礼之用,和为贵”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其他人如墨子、管子、荀子等先秦诸子也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随着“和合”概念的形成,中国的原创文化也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因缘和合论”成为佛教的重要理论,在历史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此,“和合”概念被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所通用,并成为其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为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西汉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儒家思想为本位,兼取道、法、阴阳五行说等各家思想,主张把礼治与法治相结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明显受到“和合”文化的影响。 钱穆先生说: “中国人常抱着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理想,觉得外面一切异样的新鲜的所见所闻,都可融会协调,和凝为一。这是中国文化精神最主要的一个特性。文化中发生冲突,只是一时之变,要求调和,乃是万世之常。”他认为西方文化似乎冲突性更大,而中国文化则调和力量更强,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乃在最能调和,使冲突之各方兼容并包,共存并处,相互调济。西方人好分,中国人好合。注重和合,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人的特性。 1.下列选项中,关于“和合”这一概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和合”,就词义本身而言,“和”,指和谐、和平、祥和;“合”是结合、合作、融合, 是实现“和谐”的途径。 B. “和谐”是“和合”的理想实现,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自然、社会、人际、身心、文明中诸多元素之间的理想关系状态。 C.“和合”概念在先秦时期基本形成,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概括本身宗旨的核心概念,同时也被其他文化流派的思想家普遍接受并广泛运用。 D.“和合”文化是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的基础,且这种思想的追求历史悠久。如孔子把“和”作为处事、行礼的最高境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独特而伟大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发展历史中积淀和形成的。 B.中华文化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崇尚礼仪等特征为基本精神。它的核心和精髓,就在于“和合”二字。 C.儒、道两大显学是中国的原创文化经过“百家争鸣”,逐渐“和合”形成的,并且在两汉之际“和合”地接纳了由印度原创的崇尚“因缘和合”“圆融无碍”的佛教文化。 D.老子、孔子、墨子等先秦诸子多有关于“和”或“和合”的论述,这些中国的原创文化,逐渐“和合”形成儒、道两大显学,使得“和合”概念为中国传统文化所通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天人合一”和“中庸”这两种思想,分别指的是人与自然关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y5589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