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作品选作品复习大纲讲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4 广告2345(如有打印错误敬请谅解) 试题形式: 1、填空题(考察学生对名篇名句的掌握) 2、简答题(先秦至唐五代时期名家名篇) 3、论述(先秦至唐五代时期著名作家作品) 风雅颂 《诗经》的创作年代从周初到西周中叶,共305篇.按音乐划分为风、雅、颂三类。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十五国风共160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 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小雅共74篇。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音乐可能比较舒缓。周颂31篇,鲁 颂4篇,商颂5篇。风、雅、颂构成了《诗经》的主体。 2、《诗经》赋比兴手法 (举例自举) 提示:《诗经》最主要的艺术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宋朱熹《诗集传》)简言之,赋就是 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例子自举) 3、《诗·秦风·蒹葭》写作特征 1、叠章的使用。《诗经》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诗中用蒹葭苍苍、凄凄、采采,白露为霜、未(日希)、未已,道阻且长、且跻、且右,形容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 2、虚实掩映的意境。 这首诗三章都用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所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刻划的是一片水乡清秋的景色,既明写了主人公此时所见的客观景色,又暗寓了他此时的心情和感受。即诗人的凄婉的心境,正是借这样 一幅秋凉之景得到渲染烘托,得到形象具体的表现。这首诗就是把暮秋特有的景色与人物委婉惆怅的相思感情交铸在一起,从而渲染了全诗的气氛,创造的一个扑朔迷离、情景交融的意境。 4孟子散文浩然之气 孟子自称擅长“知言养气”。“我知言,我好养吾浩然之气”。对于何为浩然之气,孟子说:“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 首先,孟子在这里所说的“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很高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义凛然的精神状态,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具备一种崇高的精神美、人格美。即孟子所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形象。孟子认为一个人具有了这样崇高的品格,在精神上就会体现出浩然正气 。 从孟子人格上看,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为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草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离娄上》) “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夫天欲未欲平治天下,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以上例子可选两句答)这一充分自信的人格是孟子散文宽厚宏博、气势充沛的思想人格根源。 再,孟子中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来加强其文章的气势。 (以下例子可缩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劳其筋骨,饿……空乏……行拂乱…所以”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梁惠王上 》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阐释何为《逍遥游》(要求熟读课文。了解庄子首篇的内在结构。可查阅资料准备。) 提示:庄子为何提出“逍遥游”————庄子的时代 庄子“逍遥游”的核心观点 5.2庄子散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特点(抓住观点,例子可适当调整) 庄子为文,不拘一格,打破世俗观念的限制,表现出与现实理念完全不同的哲学思想。如《逍遥游》等表达了庄子思想的核心:绝对自由精神。为表现这一哲学思想,采用了意随笔至随文挥洒的笔法,在审美情趣上给人以“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神奇美。 (1)、庄子“以世之沉浊不可以庄语“在一书当中采用了大量的寓言

文档评论(0)

舞林宝贝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