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P821智能纠偏托辊在拐弯带式输送机上的运用.docxVIP

JP821智能纠偏托辊在拐弯带式输送机上的运用.docx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JP821智能纠偏托辊在拐弯带式输送机上的运用

JP821智能纠偏托辊在拐弯带式输送机上的运用 李杰伟 (开滦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范各庄矿业分公司选煤厂,河北 唐山 063109) 摘要:确定运用JP821智能纠偏托辊预防跑偏及纠偏性能实现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平面拐弯的可行性, 解决水平拐弯引起的跑偏、洒料、侧立甚至翻转等难题,突破井下带式输送机不能平面拐弯的界线。 关键词:智能纠偏托辊 拐弯带式输送机 概述:长期以来,我国煤矿井下带式输送机巷道,由于巷道在开拓过程中出现测量失误,或者新开拓的巷道与原有巷道链接,使得巷道在水平方向上出现拐点或弯曲时,均采用多部带式输送机串联搭接的形式布置,增加了转载点,造成运输环节多,不便于生产管理,主要设备投资、运行电费及工资等费用都较高。为了解决巷道开拓后形成的弯曲及拐点,满足工作面布置的要求,开发了JP821智能纠偏托辊应用于平面拐弯带式输送机的方案。 一、水平转弯原理: (1)为平衡水平曲线张力 产生的合力, 抬高输送带内弧,并调整托辊组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由输送带和物料的重力产生指向曲线外侧的分力和输送带转弯产生的离心力,平衡水平曲线张力产生的合力,实现输送带自动对中调整。 (2)利用输送带允许的弹性应变差,使输送带形成水平曲线。 (3)水平转弯带式输送机正常运行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a输送带跑偏量在允许范围内。b运行中物料在输送带上稳定,不因离心力作用而在输送带上产生移动。c输送带内弧、外弧满足允许的应力、应变条件。d在水平曲线张力产生的合力作用下,输送带外弧不向内侧翻转。 二、设计选型 1、主要技术参数 表 1 主要技术参数 参数数值参数数值输送机长度/(m)2320输送带宽度/(mm)1000运输能力/(t/h)700输送带速度/(m/s)2.5巷道坡度/(o)0-1.2启动加速度/(m/s2)0.1弯曲半径/(o)147、170制动加速度/(m/s2)0.1弯曲角度/(m)300提升高度/(m)212、弯曲后变向部位运行参数的计算 ( 1 ) 由于槽形带式输送机做水平方向拐弯,要保证其正常运转,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不允许输送带跑偏翻立;②输送带拉力必须小于限定值;③载货截面积满足输送能力要求。 ( 2 ) 由于输送带在水平方向出现弯曲,则输送带断面积各点应力产生了变化, 即δ=δ1+δ2 其中:δ1=T0/S,δ2=Y/R*E 式中:δ1——拉应力,N/cm2 δ2——弯曲应力,N/cm2 T0——输送带中轴线上的拉力,N S——输送带断面积,mm2 E——输送带弹性模量 R——平面弯曲半径,mm Y——输送带到内外侧的距离,Y=B/2 mm B——输送带带宽,mm ( 3 ) 作用在输送带上每组托辊承受的向心滑动力T′=T0 ×L′/R ( 推导过程略) 如图 1 : 图 1 JP821智能纠偏托辊受力分析 为了减少该力值, 选择了加密智能纠偏托辊布置, 减少L′值 , 设计中L′=0.6m。 ( 4 ) 为了形成向心滑动力的阻力, 在弯曲处将三联组JP821智能纠偏托辊或H架做倾斜布置, 倾角为 β,经设计计算取28°;三联组智能纠偏托辊槽角α取最大值以达到最大输送量; 取值为4 5°。 在实际运行中,为了使输送机运行平稳、 满足使用、 便于调整 , 三联组JP821智能纠偏托辊支架设置了可调机构, 对安装试车十分有利,在 20°~30°范围。 ( 5 ) 根据以上数值做每个JP821智能纠偏托辊及输送带的受力分析: ①由于槽形JP821智能纠偏托辊输送带分成B1,B2,B3 三段, 在各分段上输送带拉力不变, 按带宽分配, 则各段输送带的拉力分别为( 设计中取B1=B2=B3 =B/3 ) T1=δ1S=1/3(T0—ESB/R3 ) T2=δ2S=(T0+ESY2/R)B2/B=1/3 T0 T3=δ3S=1/3(T0+ESB/3R) ②每节JP821智能纠偏托辊作用在输送带上的向心滑动力为 T1′=T1×L′/R=L/3R(T0-ESB/3R) T2′=T2×L′/R= T0 L/3R T3′=T3×L′/R=L/3R(T0+ESB/3R) ③为了满足输送带平稳转弯,输送带拉力P1、输送带重量和物料重量P2以及输送带跑偏形成的阻力P3三项之和必须为零, 即 P1+P2+P3=0,根据以上受力分析可得 P1= T1′cos(α+β)+ T2′ cosβ+ T1′cos(α-β) P2=(qB +qG) L′[m3sin(α-β)- m2sinβ- m1sin(α+β)] P3= -[T′sin(α+β)+ T2′ sinβ+ T3′si

文档评论(0)

kakaxi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