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冠巾文化;;(一)巾;巾的发展演变:;(1)巾帻:;结巾:用巾裹头,将其两脚系结在头顶之前,呈同心结状,将余下的两脚覆在髻上,并翻卷于脑后,使其自然垂下,常为武士衙卫常戴用。软裹巾。 ;浩然巾:软巾。典故自然来自于唐诗人孟浩然头戴此巾,于风雪中骑驴过灞桥踏雪寻梅这一佳话。浩然巾类似于风帽,严实地遮挡了后脑和部分脸部。;仪巾:和方巾类似,不同的是前面一中线 左右两边呈斜坡状,有的后面配有短飘带。;折上巾:又名翼善冠。乌纱帽折角向上加“善”字,后名“翼善冠”。;( 2 ) 幞头:;软裹幞头:主要用罗,绢,外型不定,将巾的两脚系结在头上,另两脚则结于脑后,使之并拢下垂,也可屈盘反搭,行动时两脚飘飘,极符文人才子对翩翩气度的追求。 ;结式幞头:软裹巾,在幞头之上加一巾子,将其两脚系结在头前,呈同心结状,将另两脚反结在脑后,为将尉、壮士所好用。 ;圆顶直脚幞头:硬裹幞头,用“木围头”衬在额前,再用幞巾裹之,也可用藤草作成内型,外糊皂纱,涂漆而成,其两直脚用铁丝织成,外罩漆纱,使其向左右平伸,为朝臣与地方官吏所用,唐,宋,明历代皆有采用。 ;( 二)冠;冠的发展演变:;頍冠:頍即额带。首服的最简单形式,就是以布或革条箍于发际,《诗·小雅·頍弁》云:“有頍者弁,实维在首。”頍在史前时期就已经很流行了,有说它是 后世冠巾的始祖。 頍是额箍,通常缺顶,但龙山时期、商代玉人的“頍”就往往制成扁平冠饰,有的还在结处缀以玉石等饰物,称为頍冠。 頍冠在商代大概很流行。 ;委貌冠:亦称玄冠。玄冠,以玄色帛为冠衣,《仪礼·士冠礼》谓夏称“毋追”,殷称“章甫”,周称“委貌”。委貌冠后发展为诸侯朝服之冠,委,即安定,貌, 即正容,委貌即礼仪之道。根据《庶物异名疏》云:上小下大,长七寸,高四寸,制如覆杯,前高广,后卑锐。无笄有缨,形如覆杯,皂色绢为之。 ;皮弁:以皮革为冠衣,冠上当有饰物,《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杜注:“弁以鹿子皮为之。” 文献说的皮弁冠,前高后卑,与用皂绢所制的委貌冠形制接近。;小冠:(也称束髻冠)束在头顶的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系在项上,武官壮士则多饰缨于顶上,称为垂冠,初为燕居时戴,后通用于朝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 ;鹖冠:又称武冠。鹖冠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作为武官的冠帽,冠顶插饰鹖毛以示英勇。鹖,属鸱鸟类,性勇好斗,至死不却。(《汉宫仪》记有“虎贲冠(鹖冠)插两鹖尾”《禽经》记有“鹖冠武士服之,象其勇”。)常为武将所戴。 ;进贤冠:进贤冠是重要的冠式,在汉代已颇流行,魏晋南北朝继之,在唐宋法服中仍保有重要地位,形式也在不断变化,到明朝演变为梁冠。进贤冠多为在朝文吏所戴,冠上有梁为记,以梁的多少来分等级爵位。古礼制的进贤冠,前高7寸,后高3寸,长8寸。这里的长是指帽梁的长,与前高7寸,后高3寸的帽缘相接,就成 为前高后低的斜势,形成前方突出一个锐角的斜俎形,称为“展筒”。展筒的两侧和中间是透空的。 ;通天冠(高山冠):通天冠是唐以后级位最高的冠帽,其形状与汉画中的进贤冠结构相同,不同的只是展筒的前壁,进贤冠是前壁与帽梁接合,构成尖角。通天冠的 前壁比帽梁顶端更高出一截,显得巍峨突出。学术界认为通天冠正前方高出的这块前壁就是金博山,《隋书·礼仪志》称它为“前有高山”,故通天冠又叫作高山 冠。唐代的通天冠,帽身饰有等距离的直线纹,就是通天冠的梁数。《旧唐书·舆服志》说通天冠有十二首。《新唐书·舆服志》说通天冠有24梁,这大概是晚唐时的制度。拿唐代的通天冠与汉代的通天冠相比,则 汉时古朴简陋,而唐代则变成十分华丽了。唐代通天冠的基本造型,与宋明一脉相承。 ;远游冠:多为王公所戴,有展筒(即冠前的横围片),冠上一般饰有三梁,有时也衬黑介帻或青緌以做装饰。远游冠其形方,后倾,外有围边,开前合后,据《晋书》云:“前无山,有展筒于冠前”。;花钗冠: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17年)规定命妇首饰为花钗冠。《宋史·志一百四·舆服三》:“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翟衣,青罗绣为 翟,编次于衣及裳。第一品,花钗九株,宝钿准花数,翟九等(即:衣上的翟纹有九行);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第五品,花钗五株,翟五等。”花钗冠乃 皇后、皇妃、公主等命妇之首服,但以冠的佩饰细节做等级区别,如冠上花株之数,有9、8、7、6、5等规定,以示身份。 ;(2)冕;冕:《说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统纩。”延,又写作綎,是一块长方形的板。邃的意思是深远,这里指其长形,延覆在头上。旒,是延的前沿挂着的一串串小圆玉。纩(kuàng)是系在冠圈上悬在耳孔外的玉石充耳,通常叫做瑱(tiàn)。紞(dǎn)是垂在延的两侧用以悬纩的彩绦。旒、紞、纩都是冕的部件。《汉书?礼仪典》记有:“冕,帝冠,冕皆广七寸,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