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节煤层的形成和变化 一、煤层的形成和煤层的特征 二、煤层厚度、形态变化及其 控制因素 三、煤系及其特征 (一)煤层的形成 植物的大量繁殖 1、泥炭的堆积的条件 碎屑沉积物的注入贫乏 有机质的保存 2、补偿方式 ① 过度补偿—沼泽水面上升速度 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 ② 均衡补偿—沼泽水面上升速度 ≈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 ③ 欠 补 偿—沼泽水面上升速度 植物遗体的堆积速度 (二)煤层的结构、顶底板 (一)煤层厚度 3、储量计算时煤层厚度的确定方法 ① 煤层中夹矸的单层厚度≦ 0.05m时,夹矸与煤分层可 合并计算; ② 煤层中夹矸的单层厚度≧最低可采厚度时,被夹矸所 分开的煤层应分别作为独立煤层,并分别计算储量; ③ 0.05m 煤层中夹矸的单层厚度最低可采厚度时,煤 分层不作独立煤层。煤分层厚度等于或大于夹矸厚度 时,上、下煤分层应加在一起作为煤层的采用厚度; (二)煤厚和形态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1、泥炭沼泽基底不平 ① “顶平底不平”; ② 往往在含煤岩系的底部或下部的煤层 煤厚变化极为不规则; ③ 基底古地形低洼处煤层增厚,向突起 部位尖灭变薄,呈现超覆样式。 2、沉积因素 (1)沉积体系 (2)同沉积构造 ① 基底断裂系 ② 盆内次级同沉积褶皱 ③ 盆内同沉积断裂 3、煤层的冲蚀 顶凸构造 4、后期构造变动 (二)煤层厚度变化类型 1、原生变化 指在泥炭堆积过程中,由于各种地质作用 而引起的煤层形态和煤层厚度的变化。 2、后生变化 指泥炭层被新的沉积物覆盖以后,由于构 造变动、河流冲蚀等后期地质作用所引起 的煤层形态和煤层厚度的变化。 一、油气的储集层与生储 盖组合 二、油气的运移与圈闭 三、油气藏的形成与类型 (一)基本概念 1、圈闭 圈闭是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 并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 储集层 圈闭形成的必要条件 盖层 遮挡条件(封闭条件) 2、油气藏 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 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 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二) 储集层特征 凡是能够存储和渗滤流体(油、气、水) 的岩层都可以称之为储集层。 作为储集层的条件: 孔隙性——直接决定岩层储集油气的数量; 渗透性——控制了储层内所含油气的产能; 1、孔隙度 砂岩:φe=5~30%, 一般10~20%; 碳酸盐岩,φe<5%。 超毛细管孔隙(d>500?m):重力流动 2、类型 毛细管孔隙( 2 < d < 500 ?m):毛管力 微毛细管孔隙(d<2 ?m):范德华力 2、渗透性 指在一定压力差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1)渗透率的单位 1md=987×10-6μm2=0.987×10-3μm2 (2)渗透率的级别 (2)渗透率的实验与测试 绝对渗透率—单相流体 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 相对渗透率 (二) 储集层类型 碎屑岩储集层 岩石类型 碳酸盐岩储集层 其他岩类储集层 孔隙型储集层 裂隙型储集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JBL PartyBox 1000用户中文手册.pdf
- 2023年牛津译林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 4》单元测试(附答案).doc VIP
-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王崇刚)教案 (理论部分) 网络体系结(一)网络体系结构概述.pdf VIP
- AP物理2 单元练习题1 Fluids and Thermal Physics.pdf VIP
-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 》(王崇刚)教案 (实训部分) 上机实训(七) .docx VIP
- EPC工程设计管理主要内容.docx
- 装修公司融资商业计划书(精选5).pptx
- 生化期末考试吉林大学2015.pdf VIP
- 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与实训.pptx VIP
- 2023年牛津译林版七年级英语下册Unit8 测试题(附答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