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控制 容许 接受 权威型 放纵型 拒绝 专断型 忽视型 2.4.1 父母教养方式及其影响 * 对儿童的影响: (1)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2)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 (3)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满足儿童的多种心理需要,如安全感、爱与归属感、成就感。 为社会能力的发展提供背景。 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也有一些不利的影响。服从、拒绝、同伴群体的错误。 2.4.2 同伴关系的影响 * 学业成绩 个体的行为特征 教师的评价 个体的身体特征 2.4.3 制约同伴关系形成的条件 * 本 讲 结 束 * * * 第二讲 认知发展和社会化发展 郝 宁 副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nhao@psy.ecnu.edu.cn * 本 讲 纲 要 认知发展 --皮亚杰 --维果斯基 社会和情感发展 --人格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尊的发展 --个体社会化 * 1 认知发展 1.1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1.1 发生认识论 认识是如何发生或起源的,是如何逐渐发展的。 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反驳。 人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积极理性的学习者。 认识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即来自于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 Jane. Piaget (1896-1980),瑞士 * 皮亚杰关于儿童如何获得新知识的观点,通常被称为认知建构主义。 儿童是在自身经验基础上建构自己的知识。 为何儿童会自己去发现知识呢? --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与达尔文生物适应环境的观点相一致。 想一想:认知建构主义的教学隐意? 1.1.2 建构知识 * 1.1.3 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 认知结构 认知机能 图式 组织 适应 同化 顺应 * 1.1.4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成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物理环境:物理经验与数理-逻辑经验。 社会环境:教育必须适应儿童认知结构。 平衡化:具有自我调节作用,动力性。 * 1.1.5 认知发展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语言和表象尚未出现,靠感知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建构感知动作图式。 两大成就: (1)主体和客体的分化; (2)因果关系的初步形成。 * 前运算阶段(2-7岁):语言开始出现和发展,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逐渐用表象符号代替外界事物,开始出现表象或形象图式。 具体可分为前概念或象征性思维阶段(2-4岁)和直觉性思维阶段(4-7岁)。 自我中心的年龄段。 * 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具有了抽象概念,可进行逻辑推理,但他们的逻辑推理是具体的,而不是形式的。 与前运算阶段的区别: (1)分类:能按照抽象特征分类。 (2)排序:能按照逻辑关系排序。 (3)推理:能进行递推性思维。 (4)守恒观念:形成了守恒的观念。 *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以上):从依赖于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中摆脱出来,逐渐进行脱离具体内容的抽象思维。 补充:雷吉尔(Riegel, 1973)提出第五阶段,即辩证运算阶段,指多角度、多维度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 1.1.6 基于皮亚杰理论的教学方法 活动法 自我发现法 认知冲突法 同伴影响法 * 1.2.1 基本观点 社会因素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和高级心理机能” --“两种工具说” 心理发展的原因 --社会文化-历史发展及社会规律 --掌握语言 --高级心理机能的内化 1.2 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Lev.S. Vygotsky (1896-1934),前苏联 * 语言:作为发展的媒介与思维的工具 --认识与理解世界的工具; --思维的工具; 语言:作为社会交往与活动的工具 --通过活动与成人进行对话,交流思想,儿童得以发展。 语言:作为自我调控与反思的工具 --个人语言与自我中心式语言 1.2.2 语言与发展 * “最近发展区” “教育先于发展” 1.2.3 学习与发展 * 解释个性发展的理论,认为个性的发展受生物、心理和社会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1950年出版《儿童与社会》,提出心理社会发展8阶段论。 每一阶段均需解决某有普遍性的心理与社会矛盾(危机),能否积极解决危机,影响个体的人格发展。 2 社会化发展 2.1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Eric H. Erikson (1902-1982),美国 * * 2.2 自我意识的发展 2.2.1 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人对自己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 。 自我意识的构成: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津津有味·读经典Level3《弗兰肯斯坦》译文.docx
- Zippo2008原版年册完整集合DE系列.pdf VIP
- 2025年体育产业数字化转型与体育赛事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报告.docx
- 纪委监委考试题及答案.doc VIP
- 基于“劳动育人”理念的家校共育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实践研究.docx VIP
- 2025年价格鉴证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和详细解析)(1010).docx VIP
- 相声艺术讲座——基本结构.pdf VIP
- 雨课堂学堂在线《生心理健康教育(广州中医药)》学堂云单元测试考核答案.pdf
- 黄金分割(北师大版)市公开课一等奖省赛课获奖PPT课件.pptx VIP
- 运输服务优化方案.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