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永久的悔导学案
城厢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导学案
课题 2《永久的悔》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2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的生字生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的思路,体味文章的风格与质朴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情。
3.体会长辈的爱,珍惜亲情,做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目标1 导 学 流 程 自
主
学
习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人。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文。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著有散文集《天竺心影》《朗润集》《留德十年》《牛棚杂记》等。
2、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作者写作此文时已接近九十岁的高龄,应《光明日报》的记者邀约,完成了这篇散文。作者虽然已过了古稀之年,但是,仍然对自己过去的经历记忆犹新、一一在目。未能对母亲尽孝是作者心中一个永远的痛,年幼时不懂尽孝,年轻时无力尽孝,而成年后却无从尽孝。因为母亲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作者,在作者心中也就有了这“永久的悔”。正像作者说的那样:“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自学过关)
1、自读课文,通过查阅工具书等方式生字词 huǐ 俯拾皆是 fǔ 简陋 lòu 唾手可得 tuò
立锥之地 zhuī 孤苦伶仃 líng dīng 白面馍馍 mó
无缘 yuán 够呛 qiàng 模糊 mó 轮廓 kuò 懵懵懂懂 měng 寄人篱下 lí 耕耘 gēng yún
2、默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可以谈某一句话,也可以谈某个细节、某个词语。
3.本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痛苦悔恨)
合
作
探
究 一、内容分析
1.作者“悔什么?为什么悔?悔的表现是什么?”
悔的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悔的原因是母亲受尽了苦难,悔的具体表现是第10段。
2.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叙述自己幼年的生活情况。这是否偏离了主题?
作者家庭情况及幼年生活情况特点都是苦写家庭的苦和幼年的苦,目的都是为了烘托母亲的苦,烘托母亲在苦境中给自己的疼爱,从侧面回答了悔的原因。其次作者把自己幼年生活之苦写得越充分,就越能表现母亲生活得更苦,越能表现母爱的伟大,作者悔的程度就越深。
本文在行文上围绕“悔”展开,在写作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层次分明:文章表面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主线,则是“永久的悔”。这是以人物的主要感情作为组织材料的主线。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开头设疑——点出永久的悔;中间叙事——引出永久的悔;结尾思母——照应永久的悔。这样以一条主线串起诸多零散的材料,又以一明线组织结构,条理清晰,主题突出,使文章更具感人力量。) 品味语言 结合课文,体会作者平实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离开过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了。她把毕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这个家庭和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饱含了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不但是月饼,连其他“白的”,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我吃了。她大概是毕生就与红色的高粱饼子为伍。到了俭年,连这个也吃不上,那就只有吃野菜了。
母亲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好吃的都留给了儿子。作者对母亲的一生艰辛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对生身母亲怀念不已。
3.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年轻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不能独立,虽有雄心壮志,却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永远地走了,自己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想至此,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
4.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
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这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饱含了做儿子的多少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引申思考 季老先生对母亲有着深深的忏悔,,作者对母亲有着深深的忏悔,后悔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造成“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我们对于父母也的理解与体会,那么我们又该怎样来回报他们呢?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