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因为流沙河是深谙中国文学传统的,而就我们的文学传统来说,荷花,是有着远为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如果说,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莲,花之君子者也”,集中赞美了荷花所象征的高洁的人格;那么,“想起野塘剩残荷”一句,则显然是从另一个方向上,表现了荷花所象征的另一种更为深远的人文内涵。 早于周敦颐一个世纪的五代南唐中主李璟有一篇不朽的词作《浣溪沙》,其原词如下: 《浣溪沙》 李璟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阑干。 (菡萏,hàndàn: 荷花的别称。韶光:美好的时光。梦回:梦醒。鸡塞,即鸡鹿塞,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内。) 王国维先生说: 南唐中主词:“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人间词话》第十三条 至此我们就深刻地理解了,荷花原是有着更为深远的“众芳芜秽,美人迟暮”的人文内涵的。因而也就豁然看到,原来沙河先生的“野塘剩残荷”就正是对李璟“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演化;或者说“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在读者心中唤起的景象,也就正是“野塘剩残荷”!这样,“想起野塘剩残荷”,这个遒媚漂亮的句子,其所深蕴的文化意味也就不言自明了,它字简而情深,文尽而意远,笔酣墨饱,铁画银钩,以其深长的文化意味、典雅的美学风格,构成了全诗的突出意象;这里既有对西方心理学理论的妙用,又有对中国人人生况味的高度概括,更有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精妙点化,在一派蟋蟀的鸣叫里,它又一次以其对中国文学传统中“伤时”母题的咏叹和演绎而深刻摇撼着读者的心灵。 读完全诗,我们首先感到这是一首充满了故国故乡故人之思的感事之作;其次,读完全诗,我们又在一个更广阔的境界上,感受到这是一首蕴藏着强大感发力量的“伤时”之作,它以深厚的文化意蕴,又一次演奏、接通和融入了我们几千年文学传统中“伤时”的感人旋律,又一次使读者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当然,“伤时”确是令人伤感,但“伤时”却并不令人颓废。荣格的理论指出:“通过使本来是无意识的东西成为意识到的东西,一个人就可以与他自己的天性保持更大的和谐” ;只有通过自觉的意识,人格才能更趋完善;“教育的最终目标也许就在于,或者说正应该是使一切无意识的东西成为意识到的东西” 。因而,不能“伤时”,也就不能“惜时”;必有“伤时”之痛,方有“惜时”之心。一个从未有过伤时之感的人,恐怕是一个缺乏生命自觉的人;而那些真正有才华有志意的人,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做成一番事业,就不能不常常“恐年岁之不吾与”,就不能不常有“伤时”之痛 。 宇宙是永恒无尽的,而人生终究是短暂无常的,这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生命的大矛盾、大无奈!但,正如同叶嘉莹先生所言:“有的时候人之有作为、有理想,正是从这种无常之中体会出来的。” 我们有了这点生命的自觉,有了“伤时”之痛,一个人就会更加热爱生命,更加热爱生活,更加珍惜时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从而以有限的生命,做尽可能多的事情;“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认,过乐观之生活” (顾随先生语) ;以更为开阔广博的襟怀,来应对生命中的狂风骤雨。这正是《就是那一只蟋蟀》所给予我们心灵的最大感发,这也正是中国文学传统中“伤时”母题的积极意义所在! 就是那一只蟋蟀 作者:流沙河 诗人简介 流沙河(1931.11.11— ),原名余勋坦。诗人。四川成都金堂人。 “流沙河”中的“流沙”二字,取自《尚书·禹贡》之东至于海,西至于流沙,因国人名字惯为三字,遂将“河”复补。 自幼习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入省立成都中学高中部,转习新文学。1949年入四川大学农业化学系,大学肄业。建国后,历任川西《农民报》副刊编辑、四川省文联创作员、《星星》诗刊编辑、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后在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专门从事创作。 先生已逾七旬,身高1.7米,体重却只有90多斤,怎一个“瘦”字了得,他的样子,容易使人联想到经霜后的枣树,秋塘里的残荷。光阴似箭催人老,先生已是两鬓如霜了,但双眼依然睿智深邃,神态依然恬淡超然。 流沙河余光中神交20载 内地介绍余诗第一人 流沙河回忆,自己1981年秋在出差的火车上品读到余光中的诗,深受震动,“读他的《当我死时》、《飞将军》、《海祭》诸诗,想起孔子见老聃时所说:‘吾始见真龙!’”就这样,流沙河为《星星》写了12期有关台湾诗人的介绍文字,附上诗,后来还出成了书,1986年又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