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__诗歌人物形象吴金凤详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庆杜蒙一中 吴 学习目标 1 了解古代诗歌中形象分类, 了解人物形象鉴赏题如何设题 2 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准确掌握人物形象题答题步骤 形象分类 人物形象 事物形象 景物形像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考点阐释 抒情主人公自己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 高考古诗歌试题中鉴赏人物形象始于2008年广东卷,在此之后,2009年天津卷,2010年山东卷、福建卷,2011年四川卷、山东卷,2012年安徽卷、湖北卷、江苏卷,2013年辽宁卷、重庆卷都有此类题目。人物形象鉴赏题目类型有以下几种: 1、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试概括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 3、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攻克重难点!咱准备好了没? 小儿垂钓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分析此诗中小儿的形象。 答: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 诗的一二两句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三四句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 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所以我们要善于从人物的正面描写(肖像、动作、语言、神态、细节 )中剖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正确分析人物形象关注点之一: 诗词中对人物的正面描写 (2012年三校联考) 冠谷口招郑鄂 岑 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涧花然暮雨,潭树暖春云。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然:通“燃”。山霭:山间云气。氛氲:云气弥漫的样子。 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郑鄂是一位过着恬淡闲适宁静生活的隐者。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的居住地僻静幽深,环境优美富有生机,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生活的羡慕之情。 自然环境往往对刻画人物形象起烘托作用。所以注意自然环境(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分析诗中出现的具体景物的含义,理解这些景象所承载的思想感情。 正确把握人物形象关注点之二: 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作者从抗金前线的南郑调回后方的成都,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①:剑门--关名,在四川省剑阁县北。 ②:销魂--心神暗淡、感伤。③:合--应该 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壮志难酬、借酒消愁、无奈忧愤的诗人形象。“衣上征尘杂酒痕”,说明诗人从抗金前线调回时一路借酒浇愁;“销魂” 可看出他一路沮丧,第三句中的“合”说明陆游这时不想回后方做诗人,而想做抗金前线的战士,但报国无门,只好借酒浇愁,表明了他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 诗人的人生经历和他所处时代背景对诗中形象很重要,所以要了解人的生平、思想、所处时代的特征等,尤其是具体的创作背景。要特别注意注释、题目等 ,做到知人论世以意逆志。 把握人物形象关注点之三: 诗人生平,时代背景 这首诗刻画了一个(可爱的)(正在钓鱼的)山野孩子的形象。诗的一二两句写一个头发蓬乱的孩子,随意坐在那儿学钓鱼;写孩子怕吓跑了鱼而不敢与问路的行人答话,显得真实可信 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喜爱之情。 郑鄂是一位(过着恬淡闲适宁静生活的)隐者。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的居住地偏静幽深,环境优美富有生机,抒发了作者对朋友的生活的羡慕之情。 这首诗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壮志难酬)、(借酒消愁)、(无奈忧愤的)诗人形象。“衣上征尘杂酒痕”,说明诗人从抗金前线调回时一路借酒浇愁;“销魂” 可看出他一路沮丧,第三句中的“合”说明陆游这时不想回后方做诗人,而想做抗金前线的战士,但报国无门,只好借酒浇愁,表明了他离开前线的遗憾和无奈。 答:这首诗刻画了一位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忘我的诗人形象。 (步骤一)诗人只顾追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步骤二)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诗人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 (步骤三) 1.(2012,安徽卷)最爱东山晴后雪 ① [宋]杨万里 只知

文档评论(0)

baob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