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二八事变 经管系生化人力1504B 林莹 于栎瀛 修颖 事件简介 一·二八事变也称作一·二八淞沪抗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转移国际视线,并压迫南京国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于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了攻击,十九路军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率领下,奋起抵抗。 事发时的上海 2月14日,蒋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卫军87、88师和教导总队组成第五军,以张治中为军长增援十九路军参战。3月初,由于日军偷袭浏河登陆,中国军队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线。3月3日,日军司令官根据其参谋总长的电示,发表停战声明。同日,国联决议中日双方下令停战。24日,在英领署举行正式停战会议。 战争爆发前日本陆战队在示威 1 月28 日夜,日军突然袭击上海闸北地区。中国驻军奋起反击。蒋光鼐、蔡廷锴、戴戟连夜步行赶到真如车站,设立临时指挥部,命令后方部队火速向上海集结参战。闸北地区的战斗一直延续到29 日下午,中国军队将日军全部驱出了闸北地区。 指挥抗战的将领 从左到右为戴戟、蒋光鼐、蔡廷锴 确立“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早在1931年7月23日,蒋介石即已发表《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书》,首次提出“攘外必先安内”口号:“惟攘外应先安内,去腐乃能防蠹。”“故不先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则不能攘外。” 蒋介石声称鉴于“九一八”、“一二八”两次事变,中共皆乘机“扩大叛乱,涂炭生民”,国军难以全力抵御外侮,乃于1932年6月9日,在庐山召开“五省‘剿匪’会议”,宣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1932年6月11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汪精卫在北平外交大楼接见新闻记者,以江西红军在淞沪抗战中不仅不支持抗战反而攻击援军为借口,说:“中央认定不‘剿共’不能抗日,故派蒋委员长、何应钦同志担任剿匪工作,努力进行,务期消灭。”? 至此国民政府正式确立“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安内”:即平定反蒋势力及剿共。但当时“安内”主要指平息内外冲突,解决两广问题。 攘外:即反对包括日本在内的所有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戴戟(1895—1973) 十九路军爱国将领,参与领导了一·二八淞沪抗战、福建事变。九·一八事变后,十九路军全体官兵3 万余人在赣州体育场庄严宣誓,从此不反共,枪口一致对外。 蒋光鼐(1888—1967) 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参加中原大战。一·二八事变时任十九路军最高指挥官。 蔡廷锴(1892—1968) 行伍出身,凭过人的战功由士兵升为十九路军上将总司令。率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使世界知道在东北不抵抗之后,中国还是有一批能打和热血的军人。后参与领导福建事变,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红军签订了《反蒋抗日的初步协定》。 十九路军 十九路军由蒋光鼐为总指挥,蔡廷锴为军长。在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和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战斗力极为强悍,是中国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被誉为“铁军”。 南京国民政府于1931年至1935年间于南京灵谷寺旧址建立国殇墓园,定名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在公墓内建有“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第十九路军淞沪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战争景象 战事爆发前华界与法租界之间铁栅栏被关闭 爆发地-海北四川路 1932年1月27日下午, 难民往租界逃难 战火燃烧的同济路 1932年大场镇被炸后 战火笼罩的长春路 上海闸北民房被毁之情形 一·二八期间张贴于 上海街头的抗日标语 伤亡财产统计 据中方战报,十九路军和第五军合计总伤亡14104名(阵亡4274名、受伤9830名)。其中十九路军伤亡官兵8792名。 据统计,事件中中国金钱损失约为十四亿元。闸北华界的商号被毁达4204家,房屋被毁1.97万户,损失惨重。同济大学(吴淞)、复旦大学(江湾)、上海法学院等均遭轰炸。 历史意义 1.促进了国内团结。一二八事变前,蒋介石下野,国民党内宁粤对峙并未结束,群龙无首。事变后,国民党各派系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团结,汪蒋合作,蒋介石复出,自此南京政府的地位相对稳固。而国内各阶层、各界人士,也因支援淞沪抗战,激发了民族精神,促进了团结。 2.建立了抗战的信心,转变了国际观念。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对外战争几乎逢战必败,而且一·二八事变几乎每次都以割地赔款告终。淞沪抗战期间,国军屡挫强敌,迫使日军三易主帅,而最后的停战协议中,既无割地内容,又无赔款条款,实为百年来所罕见。虽然武器装备远不如敌军,但抗日卫国的正义性质,和广大人民的支援,使中国军队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荣的一页。中国军队的英勇表现,也为在沪西方人所亲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清末以来西方人轻视中国军队的心理,提高了中国军队的形象,改变了中国的国际观感。 经管系 人力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