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孙本文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学要点.ppt

9孙本文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学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孙本文那里,对中国社会本质的了解无外乎两个方面: 传统和现实。这没什么错。真正有问题的地方可能是,孙本文的中国化设想或分析模式一开始就等于假设欧美社会学家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西方理论对中国社会的解释力的问题,自西方社会科学进入中国以后就一直是一个常常引起争议的问题。今天,大多数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都已经认识到,整个现代社会科学都是欧洲社会转型或所谓“现代性”的产儿。 有鉴于人类社会及人类行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共性,应该承认这些知识体系也具有不同程度的普适价值。但是,如果我们不假思索地就将这些舶来的观点用于中国社会的解释与分析,不但会出现用西方的理论“裁剪”中国社会的现象,而且也会在有关中国社会的研究中最终丧失中国学术的主体性或主体价值。 造成孙本文的设想停留在“肤浅”层次的主要原因恐怕来自两方面: 其一,与同时代知识分子一样,急于为中国社会找出路,倾向于将 “西方”视为改造中国的样板或希望,同样容易将西方社会科学视为解释人类社会之奥秘的圭臬。未形成对西方社会科学本身的反思意识。 其二,由于不愿与现实发生过多的纠缠,尤其常常刻意回避与中国社会的走向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孙本文的中国化努力不过是要建立一种能够在中国社会找得到事实印证的、同时又与西方学术本质上不相左的理论体系而已。 在孙本文却步的地方,由费孝通所笑称的“混在社会学系”的人类学家所组成的那个“旁出的学派”,在探讨社会学中国化的道路上却走出了相对坚实的一步。 作为20 世纪上半叶居于主流地位的社会学综合学派的代表人物,孙本文在其从事研究的近30 年间对中国社会学的早期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的经历直接影响到他从文化和心理因素入手,建构社会学综合学派的学术努力,这使他的学说带有鲜明的文化决定论和心理还原主义的色彩。 在社会动荡、战争频仍的年代,孙本文充当了中国社会学建设者和评论者的双重角色,最早尝试用社会学理论来推动苦难中国的社会建设,并致力于创建一种中国化的社会学理论体系。这些努力,既反映了知识分子面对危机时的天真与无奈,也反映了社会学家介入现实时的执拗与不甘。而1949 年革命胜利之前由他个人写成的《当代中国社会学》,也就成了即将黯然退场的旧中国社会学家们的集体谢幕词 康宝忠(1884年-1919年11月1日),祖籍陕西城固,生于四川。中国民主革命家、法学家、社会学家、记者。 1915年赴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讲师、教授及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员,主讲中国法制史。1916年,北京大学在国内首设社会学班,请他讲授社会学,被誉为中国第一位社会学家。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康同情并支持进步学生的爱国行动,被举为北大教职员干事会干事,北京教职员联合会总务干事、主席。他办事认真,不辞劳苦,常从早晨奔忙至深夜,致使心力交瘁。同年11月1日在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授课,课间休息时,突发急病逝世。    遗著有《社会学讲义》《社会政策》《伦理学》《中国法制史》等。 吉丁斯,美国社会学家。1894~1928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教授。 吉丁斯的思想体系受到孔德的实证主义和斯宾塞的进化论的影响,认为主观的社会事实即同类意识是社会学研究的中心。 同类意识是指一种含有同情和知觉因素的心理状态,它产生于个体之间的互动,社会是由同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群。同类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它使一切社会组织、社会团结和合作、社会适应和进步成为可能。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单位是个人,通过个人来透视社会,通过同类意识来透视“社会心”和社会协调的行动。这种观点实际是把一切社会现象都视为心理的现象,社会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同类意识”。吉丁斯的社会学思想影响了社会学从道德哲学和历史哲学转向归纳的经验研究。 乌格朋:威廉·菲尔丁·奥格本( Ogburn,William Fielding ) 他认为文化是社会的根本要素,是社会遗产的总和,是民族生活的形式,对社会变迁尤其关注。 历任美国社会学会会长、美国统计学会主席等职。 主要著作有:《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本性》(1922)、《社会科学及其相互关系》(1927)、《社会学》(1940年)、《文化和社会变迁文集》(1964)等。 * 孙本文与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社会学 主要内容 一、师承及学术道路 二、文化决定论还是心理还原主义的综合学派 三、中国社会学的建设者与评论人 四、从社会学建设走向社会建设 五、创建一种中国化的社会学体系 一、师承及学术道路(1892-1979) 1、人生的第一阶段1892-1921 1914年考入北京大学文科哲学系,1916年哲学系开设中国第一班社会学课程,由留日归来的康宝忠讲授美国社会学家吉丁斯的“同类意识”学说,孙氏选修此课,成为其研修社会学的开始。 1921年考取江苏省公费留

文档评论(0)

cc880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