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只教不育---张宝旺文章.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只教不育---张宝旺文章

只教不育 -----论当今高等教育的潜在精神危机 内容摘要:我们赶的不是“车”而是“牛”。当今家长与学校大部分做的不是“教育投资”,而是“教育消费”。在教育“扩招生”与“就业率”的扭曲下,我们都误会了“教育”。如果我们继续只“教”不“育”,我们的人文素质将会变得“苍白无力”,我们的人才潜能会发生“严重堵塞”。我们的未来将会面临不可想象的“精神危机”。 关键词:教 育 学习 可持续能力 高等教育 这是个教育普及的时代,教育不再是贵族或是知识分子的专权。但是你可曾问过,我们为什么接受教育?我们为什么去学知识?我们学习努力的目的是什么?只是为了考试?还是为了工作? 被印度的佛教徒肯定为“中观”与“禅”的导师的基督·克里希那穆提曾说 “只有当我们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 ,那才说明教育是正在发挥功能。但为了能做到那样,我们必须摒弃贪图回报的念头以免自己变得恐惧与顺从。对于孩子,我们绝不能把他们当作私有财产。否则我们营造的社会环境就会处处唯利是图。寻不到爱。”在这位二十世纪最卓越、最伟大的灵性导师看来,教育视乎与接受具体的某项技能没有太大关系,其教育的意义真正在于“深刻理解人生的意义”。 中国早教之父冯德全在总结早期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的七大基础素质分别是:1.健康的身体2.灵敏的头脑3.广泛的兴趣4.优秀的性格5.趋向发达的语言(包括视觉语言和外语)6.良好的人际关系7.对世界美好事物的喜爱。其中都是关于人的认知与素质修养的塑造,并没有一条任务是关于“取得一个好工作,获得一项好技能”的字眼。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七项是人基本的追求与“常识”式的追求也是终极的追求。实质上也是完成一个人拥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基本条件。当然拥有这七项素质,“取得一个好工作,获得一项好技能”也是必然。但是,我们经常会做出本末倒置的事情。 基督·克里希那穆提与冯德全分别从“终点”与“起点”上很好的告诉了我们教育的价值。 我们习惯的忽略自己习以为常的身边用词,例如“皮”与“肤”,“关”与“系”,“衣”与“服”,“富”与“贵”在涵义与意义上是截然不同的。“教”与“育”也是如此,然而我们往往等同于了两者。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王阳明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慧是需要关于内心的教育。当学生通过“育”得到了获取知识的可持续能力,拓展知识的可持续能力,表达知识的可持续能力时。“慧”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对于教师而言,“慧”的产生不是教师讲授关于“鱼”的认识就可以解决的。教师应该表达的是关于“渔”根本认知。拥有的是从意会到言传的能力,对于学生,得到的应该是从言传到意会的效果。但是“只教不育”的结果是学生的学习只是盲目的功利,教师的讲授只是简单的激励。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对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改造是至关重要的。成功的人生与成功的教育靠的不是人的身体,靠的是人的内心。教育的不是人的身体,教育的是人的内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人”自身由内及外的完善。所以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请问你在这里做什么?”青年勉强回答说:“打坐!” 怀让禅师再问:“为什么要打坐呢?”青年很不高兴地说:“成佛!” 禅师又问:“打坐怎能成佛呢?”青年烦而不答。 怀让禅师就拿来一砖,每天在青年身旁打磨。几天后,青年好奇地问:“请问你每天在这做什么?” 禅师:“磨砖。” 青年:“为什么要磨砖?”禅师:“磨砖做镜。” 青年:“磨砖怎能做镜呢?”禅师:“既然磨砖不能做镜,你打坐又怎能成佛呢?” 青年似有所悟,起身而拜,愿闻其祥。 怀让禅师和善地说:“譬如赶牛车,牛不前进,应该打牛还是打车?” 青年大悟。他就是禅门一代宗师马祖道一禅师。 当“牛车”不动时,我们赶的不应该是“车”而是“牛”。但是荒唐的是,当今家长与学校大部分做的不是“教育投资”,而是“教育消费”。在教育“扩招生”与“就业率”的扭曲下,我们都误会了“教育”。如果我们继续只“教”不“育”,我们的人文素质将会变得“苍白无力”,我们的人才潜能会发生“严重堵塞”。我们的未来将会面临不可想象的“精神危机”。 “教”与“育”无疑是使一个人乃至一个社会一个民族成长与奔跑起来的两条腿。只“教”不“育”结果就是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信“走两步”。

文档评论(0)

hf916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