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耕读传家有义方-《图书馆理论与实践》.doc
耕读传家有义方
——感悟中国传统家训中的阅读观
[关键词] 阅读文化;家训;家风;阅读观
[摘 要] 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因而在中国传统家训中蕴涵着丰富的、精彩的阅读观。本文通过挖掘和整理,别裁出中国传统家训中一些具有思想内涵和借鉴价值的阅读理念,如耕读传家、明理修身、立志勤学、尊教重读、合理有效、学以致用等。
[中图分类号] G252.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诗曰:
江河向东水流长,耕读传家有义方。
明理修身琢玉器,立志勤读惜时光。
尊教重学薪火盛,合理有效方法强。
知行合一清泉涌,鸿蒙洞开扇扇窗。
中国是一个极其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度,历代的家训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传承下来文化遗产。家训,又称家范、家诫、家书、家规、家仪、家语、家教、家订、家政、家约等,其核心内容就是某个家庭或某个家族中,父祖辈对子孙辈、兄辈对弟辈作出的训示与教诫。实际上,家训就是一种广义的精神指导,有约束性的,也有劝谕性的,有书面的,也有口头的。阅读是教育的基本途径,因而中国人特别崇尚读书,从乡村到城市,从百姓到政府,耕读传家、读书修身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共识。在历代家训中,包含着丰富的、精彩的阅读观,本文通过挖掘和整理,挂一漏万地别裁出中国传统家训中一些具有思想内涵和借鉴价值的阅读理念。
1 对阅读价值的教诫:耕读传家
在中国农业社会的进程中,耕读是最普遍的生活模式,也相应形成了以“耕读为本”作为价值取向的耕读文化。在很多家庭的门楣,会经常出现“耕读传家”、“耕读当为”、“晴耕雨读”、“耕读世业”、“耕读人家”、“耕读家风”这样的匾额,人们以“耕”为生存之本,以“读”为升迁之路,与此相辅相成的治家理念在家训中也有着充分的体现。
生活于晚唐五代时期的章仔钧学问才高八斗,为人豁达大度,为官颇有仁政;妻子人称练夫人,为妇贤淑,为母有德,在民间传有许多佳话。夫妻治家教子有方,留下的《太傅公家训》把“传家两字,曰读与耕”一句放在篇首,还对子孙后代的学问修养、品德操守提出了很高要求,具有深邃的内涵:
“传家两字,曰读与耕;兴家两字,曰俭与勤;安家两字,曰让与忍;防家两字,曰盗与奸;亡家两字,曰嫖与赌;败家两字,曰暴与凶。……不孝子孙,眼底无一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1]
清代由广东迁至四川的钟氏家族,其《钟氏族谱》中有“祖训十二款”,他们认为祖训是“格言至论,可各抄出。贴在厅堂,以作箴铭,以训子弟。遵此家法,一以绳祖武,一以贻后昆,胜读劝世文也。”在十二款中,“耕读为本”一款集中表达了要求得生存必须勤于耕稼、要求得发展必须读书仕进的思想基础:
“人有本务,不外耕读二事。盖勤耕则可以养身,勤读则可以荣身。苟或不耕,则仓廪空虚,此乞丐之徒。不读,则礼义不明,此蠢愚之辈。凡我子孙耕者成耕,读者成读。此本所当务也。”[2]
浙江永嘉县芙蓉村位于楠溪江中下游,历史悠久,文化丰厚,读书学习风气浓郁。这个村拥有一个规模较大的书院“芙蓉书院”,而且曾经有18人同朝为官,民国时期有10多人考上黄埔军校,家族对有才学而家庭困难的子弟会利用公田收入对其进行援助。这个村的《陈氏宗谱》中的族训明确倡导:
“凡吾族子弟,为士者须笃志苦学,以求仕进;为农者须勤耕贸迁,以成家业,即甚贫乏者,亦宜清白自守,切不可习为下流,玷坏家声。”[3]
2 对阅读动机的教诫:明理修身
阅读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在中国传统家训中,表述出的第一种动机是鼓励子孙金榜题名。在中国社会较长的历史时期,从官方到民间,极力倡导学子们以读书应举为要务,人们把能否出仕看作是读书人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标志,《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艺术化得表现了这一点,这些必定在家训中留下深深的烙印。如唐代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一诗,就是写给侄子阿宜的。杜牧介绍了杜氏一族的家世传统、自己的治学经验等,并鼓励侄子好好读书,以后好谋取功名:
“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多是抚州写,今来五纪强。尚可与尔读,助尔为贤良。经书括根本,史书阅兴亡。高摘屈宋艳,浓薰班马香。李杜泛浩浩,韩柳摩苍苍。近者四君子,与古争强梁。愿尔一祝后,读书日日忙。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4]
在中国传统家训中,表述出的第二种动机是教诫子孙明理做人。虽然很多人关心子弟读书仕宦,但更关心他们的读书明理做人。也就是说,很多人读书的第一位是为了修身,而仕进是第二位的。由于儒家思想特别强调修、齐、治、平的统一,把“修身”看作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所以家训中往往希望培养出来的孩子明白道理,德才兼备。
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他的母亲郑氏画荻教子。欧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