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第八章 植物生长物质要点.ppt

  1. 1、本文档共10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植物生长物质 一、生长素类 二、赤霉素类 三、细胞分裂素类 四、乙烯 五、脱落酸 六、其他天然的植物生长物质 七、植物生长抑制物质 第八章 植物生长物质 【重、难点提示】4学时讲授 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概念 植物五大类激素的特点、生理作用 植物五大类激素的作用机理及其应用 植物生长物质:是指一些能够调节和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 分类:主要有植物激素、植物生长调节剂 (1)植物激素—植物体一定部位合成,并常从产生处运送到别处,对生长发育产生显著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特点: ①内生的 — 植物体内合成的; ②能移动的 — 从产生部位到作用部位; ③低浓度(1μmol/L以下)有调节作用 植物生长物质概述 (1)植物激素 分类: 20世纪30年代至今,被国际植物生长物质大会公布的仍为5大类: 植物生长物质概述 生长素类 赤霉素类 细胞分裂素类 脱落酸 乙烯 近年来又发现了一些:如油菜素内酯、多胺、茉莉酸等 (1)植物激素 植物生长物质概述 (2)植物生长调节剂 概念:是指一些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的物质。 特点:很经济、不易受植物体酶的分解 种类:萘乙酸(NAA)、2.4-D、IBA、6-BA(6-苄基腺嘌呤) 生长素(auxin)是发现最早,研究最多的一类植物激素。 1、1880年,Charles Darwin(达尔文)父子的植物向光性试验: Darwin 金丝雀虉草向光性实验 第一节 生长素类 达尔文观点认为:推测向光性弯曲是由于胚芽鞘尖端产生某种“影响 ”,造成背光面生长快于向光面。 一、生长素的发现 1、1880年,Darwin的植物向光性试验 第一节 生长素类 一、生长素的发现 2、1928年,F.W.Went(荷兰,温特)的试验: 试验:把燕麦胚芽鞘尖端切下,放在琼胶薄片上,约1h后,移去芽鞘尖端,将琼胶切成小块放在去顶胚芽鞘一侧,置于暗中,胚芽鞘就会向放琼胶的对侧弯曲。 结论:“影响”源自尖端产生的化学物质,温特将这种物质称为生长素。 1、1880年,Darwin的植物向光性试验 第一节 生长素类 一、生长素的发现 2、1928年,F.W.Went(荷兰,温特)的试验: 燕麦试法(avena test):即用低浓度的生长素处理燕麦芽鞘的一侧,引起这一侧的生长速度加快,而向另一侧弯曲,其弯曲度与所用的生长素浓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以此定量测定生长素含量,推动了植物激素的研究。 1、1880年,Darwin的植物向光性试验 第一节 生长素类 一、生长素的发现 2、1928年,F.W.Went(荷兰,温特)的试验: 3、1934年, K.K?gl(荷兰,郭葛)等人从玉米油、燕麦胚芽鞘、麦芽等分离和纯化了生长素,经鉴定为:吲哚乙酸(indole acetic acid,IAA); 第一节 生长素类 二、生长素的种类和化学结构 天然生长素类 现已证明植物体内还存在其他生长素类物质:苯乙酸(PAA);4-氯-3-吲哚乙酸(4-Cl-IAA);吲哚丁酸(IBA)。 人工合成生长素 第一节 生长素类 二、生长素的种类和化学结构 天然生长素类 三、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传导 (一)分布:所有器官中,生长旺盛部位含量高(10~ 100ng/g FW)。 第一节 生长素类 二、生长素的种类和化学结构 天然生长素类 三、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传导 (二)生长素存在状态 自由型生长素(游离型生长素):能自由移动的,能扩散的生长素称为自由生长素。具有生理活性。 束缚型生长素(结合型生长素):与细胞内化合物结合着,通过酶解、水解或自溶作用将它提取出来的那部分生长素。无生理活性。 自由生长素和束缚生长素可相互转变。 (一)分布 第一节 生长素类 天然生长素类 三、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传导 (二)生长素存在状态 束缚型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作用: 1、作为贮藏形式:与葡萄糖形成吲哚乙酰葡糖,种子和贮藏器官中特多。 2、作为运输形式:与肌醇形成吲哚乙酰肌醇,贮存与种子种,发芽时,易于运输到地上部分。 3、解毒作用:与天冬氨酸结合成吲哚乙酰天冬氨酸,具有解毒功能。 4、调节自由生长素含量: 第一节 生长素类 天然生长素类 三、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传导 (三)运输 1、运输途径 在高等植物中,生长素运输方式有2种: ①韧皮部运输:其他同化产物一样,通过韧皮部运输,运输动力为两端有机物浓度差。运输速度为1~2.4cm/h,运输方向决定于两端有机物浓度差等因素。 ②极性运输:仅局限于胚芽鞘、幼根、幼茎的薄壁细胞之间的短距离单方向运输。运输速度为0.5~2cm/h, 第一节 生长素类 天然生长素类 三、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分布和传导 (三)运输 1、运输途径 2、生长素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OVE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3412243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