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学工程学院关于专业建设与产业行业对接方案
一、 专业概况及优势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化学工程学院于2014年随学校的转型而成立,现有化学(师范方向)、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三个本科专业。
2006年,化学本科专业(师范)经贵州省教育厅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开设,并于当年开始招生,招生人数35人。
2008年,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经贵州省教育厅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开设,并于当年开始招生,招生人数64人。
2014年,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经贵州省教育厅报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开设,并于当年开始招生,招生人数46人。
化学(师范)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办学经验丰富,为毕节市培养大批合格的中学化学教师,在各县本校培养的化学教师一直都是主力军,在教学、管理中涌现出很多优秀教师和优秀工作者。
应用化学专业的建设始终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密切联系实际,制订较为科学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强调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模式,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适用型专门人才。教师中有地管专家、地区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校级优秀教师等。2007年获学校教学档案管理二等奖,2008年获学校专业建设工作二等奖。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于2013年申报成功,2014年9月开始正式招生。学科专业平台方面现建有应用化学省级特色重点实验室、应用化学省级特色重点学科、煤基新材料省级工程中心、化学校级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校级重点专业;在课程平台方面建有无机化学省级精品课程、物理化学及实验系列课程省级教学团队、物理化学校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校级精品课程;在实验实训平台方面建设有化学化工实验室30余个,化工实训室1个,总面积3000余㎡,仪器设备总值近900万元。
目前,毕节市地方资源优势和国家宏观政策导向使得区域内煤磷化工专业的工程技术人才需求量大幅度增加,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区域依托优势。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应抓住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市场办好化工专业,提高服务地方工业发展的水平。与此同时,以行业为背景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由于其应用性和针对性强,既可带动原有化学专业实现工程教育中的突破,也可带动原有应用化学专业的工程教学优化。
二、对接思路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机构,其地位已由过去的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由过去的对立发展走向协调发展,其办学已经从封闭转为开放,高等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已达空前,社会对大学生培养的关注度也达到空前。高校的招生和就业的压力也在无形增大。因此,高校必须准确把握定位,确立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实现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
专业与产业的对接实际上是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也就是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能被社会所遗弃,而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用。
1.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是高校的基本属性所决定
高等学校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其中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高校的核心工作;作为地方性高校,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立足和服务于所在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其基本职责。发达国家发展历史已经表明,只有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因此,我校谋求自身的发展,就必须很好地满足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专业建设上充分体现地区产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效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2.专业与产业对接是保证人才质量的前提。
专业与产业对接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更是保证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必要条件。深入了解社会发展背景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向,是高校专业设置的首要工作。毕节市传统工业产业主要有煤炭资源的开发和、白酒、汽车、化肥、甲醇等,这些产业的升级和产业链的延生以及附加产业的发展是未来主推的方向。我校应该在行业和企业专家的咨询指导下,顺应企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依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适时调整专业,从而形成学校主体专业的独特格局,主动培养企业急需的高职人才。
3.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对接是形成学校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
有特色才有生存。从学校内部分析,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构建以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塔型专业结构,以此形成专业之间的有力支撑,从而打造专业集群的整体实力。专业开发能力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所以,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在第一层面上则需要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重点专业群体,从而形成以国家级专业为龙头,省级品牌、特色为主干,院级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塔型专业结构布局,不断提升专业开发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努力打造并形成满足地方支柱产业建设急需、符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用人方向,且具有很好就业前景的主体专业,为构建我校科学合理专业结构、形成学校特色奠定了基础,也为毕业生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