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练习题答案.doc

2016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练习题答案.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年电大《公共政策概论》练习题答案

《公共政策概论》练习题 参考答案 注意:论述题及案例分析题的参考答案仅为答案要点,需自己补充完善! 第一章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 C 4.A 5. C 6. C    7. B 8.A 9. D 10.D 11.D 12.C 13. B 14. A 15. B 16.A 17. D 18.D 19. B 20.A 21. C 22.A 二、多项选择题 1. ABC  2. ?ABD 3. ABC 4. ABCD 5. ABCD 6.?ABD 7. ABCD 8. ABCD 9. ABCD 10. BCD 三、名词解释 1.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四、简答题 1.简述公共政策的主要功能。 (1)管制功能。 (2)导向功能。 (3)调控功能。 (4)分配功能。 第二章 政策主体、政策客体与政策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A  3. A  4. D 5. B 6. B 7. D 8. ?A??? 9. B 10. D 11. A  12. A  13. D 14. C 15. B  16. A ? 17. A  18. D 20. C  21. C  二、多项选择题 1. AB 2. ABCD 3. ABC 4. ABCD 5、 BD   6. ABC 7. ACD 8. ABCD 三、名词解释 1.政策主体 一般而言,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2. 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3. 政策客体 政策客体是公共政策的作用对象及其影响范围,即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公共政策的目标群体。 4. 目标群体 受到政策影响和制约的社会成员被称为政策对象或目标群体。 四、论述题   1.试述某一目标群体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的原因。 目标群体之所以能够接受和服从某一项政策,通常是由于下述几个方面的原因。 (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所谓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 (对国家、政党、制度、权威、意识形态、权利义务的认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遵纪守法,拥护社会制度等)。任何国家都会设法通过家庭、教育、传媒等渠道促成人们的政治社会化。 (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在政策制定中必须考虑习惯的因素,掌握改变的幅度,如果能采取渐进方式就最好别搞激进变革。 (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只讲实质合理,不讲形式合理,必然会走向人治;反之,必然会导致教条。我们需要的是形式合理基础上的实质合理,这是迈向法治社会的必然选择。 (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对某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利益得失的判断。如果他们认为接受此项政策比不接受此项政策所受的损失要大,就会采取抵制的态度。 (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如果他们认为某项政策从总体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是照顾大局的,那么即使牺牲一些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他们往往也能够顾全大局,从长远考虑,接受和服从该项政策。 (6)避免受到惩罚。作为利益分配与调节杠杆的公共政策,不可避免地会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人们有时候会因为畏惧惩罚而接受和遵从政策。当然,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7)环境条件的变化。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振动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的变化,人们的主观认识也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 2. 联系实际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特征。 答:(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尽管两个不同地区的客观条件完全相同,但这种客观条件可能仅在一个地区会形成社会问题。比如,离婚在一些地区是一个社会问题,而在另一些地区则不一定是。 (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社会问题主要还是由人们加以定义的,如果某种状态并不为身处其中的人们认定为社会问题,那么对于这些人来说,这种状态就不会构成社会问题,尽管有时候在旁观者或其他人眼中,这种情况可能的确是社会问题。 (3)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有人说,经济的发展往往会经历一个从要钱不要命到要钱也要命,再到要命不要钱的观念变化过程,环境污染开始可能并不是什么问题,没有人去注意它,但越到后来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就显得越加重要。这从一个层面反映出价值观对社会问题的影响。 (4)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如果某个问题只涉及到个别人或少数人的利益,往往不能形成社会焦点,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文档评论(0)

doc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