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美学灯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设计美学灯具

中国美学思想 从灯具看美学发展 李金晓 工设0801 美学是关于人的审美意识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一门年轻科学,或者说是关于美、美感、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美、人的审美意识、美的创造及其发展规律,而又以艺术美的创造、发展、审美作为研究的侧重点。 美学的产生走过了这样的轨迹:审美意识的产生——美学思想的发展——美学科学的诞生。 一、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是审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亦可称之为美学的胚胎期。 当人脱离了动物的阶段,就开始了人类的历史发端,进入了人类历史早期的原始社会。这一阶段的标志,则是人类开始制造工具。从原始人制造的劳动工具看,有一个从粗糙到精美的发展过程,有一个从实用到审美的过程。灯的起源应该可以追溯到火。从考古实践来看,中国最早的灯具出现在战国,最早的照明用具的出现则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88年在宁夏海原新石器时代窑洞的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将燃烧的松枝插于窑洞壁上的痕迹,据此推测,这些燃烧的松枝可能就是中国最原始的照明用具,由此表明,人们最早将火用于照明大约是在4000年前。至于用火的历史,在我国,现知最早的是距今约180万年前的山西侯度遗址和云南元谋人遗址。可见照明功能是随人类的不断进化、认识能力的不断增强,而逐渐由火的多项功能中分离而来。这个时期的火,也就是灯,粗糙简陋,是纯粹的以实用为目的。此时的人类具有简单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产生于劳动生产之中,而且,美从产生之日起,便包含着对生活的积极意义,原始人在音乐、舞距、绘画中对自然物和劳动的摹仿、赞美,也表现了原始人对现实的态变和胚胎期的审美意识。在中国人心目中,“灯”的概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它的实用功能,在满足照明需求的同时,它还放射出迷人的“神性”之光。早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人类的审美意识便已经产生,并获得不断发展,只是还处在不自觉阶段,而且尚未用文字记载下来。 二、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阶段,亦可称美学的酝酿萌发期。 与审美意识相比较,美学思想有两个明显特征:其一不再仅仅是直观感性的东西,而是变成某些明确的观点和概念,取得理论的形式;其二,通过语言文字传播开来河流传下去,有文献记载的美学思想,最早的可以追溯公元前八至六世纪。 在中国,春秋时期盛行的“阴阳五行说”已经认识到世界的物质性和美的客观性,认识到艺术、音乐对物质生产、对社会政治的功利作用。孔子提出美要合于“仁”和“礼”,艺术要’‘文质彬彬”、“尽善矣,又尽美也”,达到“中和”之美,起“兴、观、群、怨”的作用。老子主张“道法目然”,他认为“道”产生天地万物(包括艺术),美是“道”的表现。他承认了美的客观性,却轻视了艺术。之后,墨子、庄子、孟子、荀子等人以及《乐记》等都承继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有的还提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也形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美学思想派别。公元以前的美学思想,虽然获得重大发展,但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多数见于哲学、文艺学、沦理学等著作中,远没有形成独立学科。 随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灯具设计逐渐形成为我国传统设计里独具特色的一个分支,已不仅仅是满足照明功用的无生命的器具,还是思维的象征,是精神寓于实用、现实与幻想的完美结合体。其手工制作的过程,融入了制作者的观念、情感以及审美理想。灯具应具有某种与天相通的作用或寓意,可能用于祭天等重要场合。1992年山东临淄商王村一号战国墓中,出土了一件灯具,墓主人为战国某诸侯之妻。这盏灯的灯盘为浅盘,且周围无铜铺衔环,小鸟在灯盘右侧,既有装饰寓意作用又有实用功能。灯盘中央有一锥形烛扦,可见该灯可用于实际照明,而不再是用来祭天的专用器具,造型上较亲切、自由。大概是从唐代开始,长燃不息的海灯被用于隐喻佛法,意指佛教能破除迷暗,并且像灯一样长照久明。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佛前供具之一。   唐代有种石灯,这种石灯大都体积较大,以建筑式造型。有的石灯既有亭榭风格,又有塔刹的特点,与建筑相互呼应,相得益彰。石灯上雕刻皆为佛教法物,应为佛教寺庙供养用灯。灯的底部为一方形底座,底座上雕刻有假山,中央为一覆莲形基座,其上雕刻有各式云气纹,基座上四条蟠龙盘旋缠绕构成灯身。再向上,是等边六面柱灯台,其上一盛开的莲花承托灯室和盖顶。盖顶造型近于建筑屋顶。灯室则为一四面体,四壁分别开小窗。整个石灯体积饱满,轮廓清晰,虽分多层,形状复杂多变,然而丝毫不显零乱。各层布局错落有致,引起人无数神思遐想。   化景物为神思,变心态为形象,使其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意象含蓄,情致深蕴。观赏者和被观赏的灯具共同营构一种意趣、情致、景象与境界,这或许就是中国传统灯具所体现的设计美学思想。    在漫长的

文档评论(0)

报告论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