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那么如何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比如,一束光的强度为10-6w/m2,照在10层原 子上(有1020个原子),电子吸收1eV的能量 需要107s(约一年),即使发生共振吸收,也 需要104s。 而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受迫振动与光强有关, 只有当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有光电子出现。 实验结果: (3)弛豫时间为零 (2)光电子动能只与 有关,与光强 无关 (1)存在临界频率(最低频率) 2、 Einstein光量子假设(1905) Albert Einstein( 1879-1955, Germany)假设,电磁辐射是由以光速运动的局限于空间某一小范围的光量子(光子)组成 光量子具有“整体性”:光的发射、传播、吸收都是量子化的,一个光子只能整个地被电子吸收。 一个光子将全部能量交给一个电子, 电子克服金属对它的束缚从金属中逸出。 这个规律由下列方程给出: 其中A为逸出功 当 ? < A / h 时, 不发生光电效应 临界频率为 光电效应方程: 光量子假设解释了 光电效应的全部实验规律! 爱因斯坦由于对光电效应的理论解释和对理 论物理学的贡献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提出光量子假设的意义: 用能量子的概念,Einstein还与P.J.Debye成功 地解释了固体比热容在T=0K时趋于零的现象 (热统中有相关介绍: )。 给出了描述波动的 与描述粒子的 之 间的重要联系 发展:吸收、发射以 微粒形式,传播 c 继承和发展了能量子假设,揭示了光的波粒 二象性 继承:能量量子化 3、光的波粒二象性 (1)近代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一些情况下突出显示波动性 比如有干涉、衍射现象发生 一些情况下突出显示粒子性 比如有光电效应、Compton效应发生 不是经典的波,也不是经典的粒子 Compton效应: 研究光子与金属中的电子 碰撞时,电子的Compton波长与散射角的 关系(波长随散射角的增加而增大) (2)基本关系式 粒子性:能量? 动量P 数量N 波动性:波长? 频率? 振幅E0 式中 波矢量 (3) 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统一 光作为电磁波是弥散在空间而连续的 光作为粒子在空间中是集中而分立的 波动性:某处明亮则某处光强大, 即 I 大 怎样统一 ? 粒子性:某处明亮则某处光子多, 即 N 大 光子在某处出现的概率由光在该处的强度决定 I 大,光子出现概率大 I 小,光子出现概率小 单缝衍射 光子在某处出现的概率和该处光振幅的平方成正比 波动性和粒子性统一于概率波理论中 光子数 N ? I ? E02 0.3 原子的稳定性 Bohr的量子化假设 1、氢原子光谱的实验规律 1885 年瑞士数学家巴耳末发现氢原子光谱可见光部分的规律: 一 近代氢原子观的回顾 红 蓝 紫 6562.8? 4340.5? 4861.3? 氢原子的可见光光谱 。 。 ‥ 1853年瑞典人埃格斯特朗(A.J.Angstrom) A即由此得来。 测得氢可见光光谱的红线, 1890 年瑞典物理学家里德伯给出氢原子光谱公式 波数 里德伯常量 莱曼系 紫 外 巴尔末系 可见光 帕 邢 系 布拉开系 普丰德系 汉弗莱系 红 外 氢原子光谱的巴耳末系 656.3nm 486.1nm 434.1nm 410.2nm 364.6nm 2、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 1897年, J.J.汤姆孙发现电子. 1903年,汤姆孙提出原子的“葡萄干蛋糕模型”. 原子中的正电荷和原子的质量均匀地分布在半径为 的球体范围内,电子浸于其中 . 卢瑟福 (E.Rufherford, 1871—1937) 英国物理学家. 1899年发现铀盐放射出α、β射线,提出天然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理论和定律. 根据 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把原子结构的研究引上了正确的轨道,因而被誉为原子物理之父. 卢瑟福的原子有核模型(行星模型) 原子的中心有一带正电的原子核 ,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围绕这个核旋转,核的尺寸与整个原子相比是很小的. 二 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1、经典有核模型的困难 根据经典电磁理论,电子绕核作匀速圆周运动,作加速运动的电子将不断向外辐射电磁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