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一、引言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难! (万人/年) (年) (二)高校分配制度转变过程 阶段一:计划经济时期,“统一计划分配”; 阶段二:1989年,“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 单位择优录取” 的双向选择制度; 阶段三:1998年,首批“并轨”改革后的高校 毕业生走向社会,就业难问题凸现。 ——“帕累托改进” 二、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扩招 1. 大学生供给过剩只是一种“相对过剩”; 2.一国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远比物质资本的增加重要的多; 3.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与普通劳动 者的供需情况是有差别的。 (二)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 W(工资) L(劳动量) L0 W0 S D A.一般劳动市场 B.大学生劳动市场 L(劳动量) W(工资) S D L* W* 图 1 初始情况 教育投入增加后: L1 L2 L3 L(劳动量) W(工资) W1 W2 S1 S2 D E1 E2 图2 大学生劳动市场变化 (三)大学生就业观念及择业行为分析 1.“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图3 教育部对大学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 东部 1.25 中部 0.83 西部 0.68 2.教育投资也需要回报! 接受大学教育的成本=学费+生活费+放弃工作 的机会成本 3.人才能力发挥指数——东中西部的比较 (四)企业雇用策略分析 W(工资) L(劳动量) L0 S D W0 A.第一类企业 S D W0 W(工资) L(劳动量) L0 B.第二类企业 图4 企业雇用策略 (五)主要原因 1.现在的户籍制度、编制制度的限制,导致 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过高; 2.大学生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 ——我国被制度性分割的劳动力市场。 大学生迫于就业压力下的无奈 纠结,算了,重在参与! 以后工作这么难找,还是待续吧! 或许你觉得读书没什么意思,没有目标…… 我们总是看着远方却忘了脚下。 或许几年之后,发生在我们身上、、、、、、 明确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对我们才能有所启示 一、就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 调查显示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 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 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 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 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 图3 教育部对大学毕业生择业行为的调查 焦虑心理 ;依赖心理;自卑心理;自傲心理;挫折心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怯懦心理 二、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偏差 心理发育尚不成熟、 求职过程本身矛盾交织,容易导致心理不平衡 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 部分大学生对自身认识不足,自身素质不适应就业市场需要 三、所学知识陈旧,转化率低 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被调查的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 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5年才能独立完成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到岗适应期是在2—3个月。 四、部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欠缺 而一些学生在大学里只满足于完成应学的课程,缺乏广博的专业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少工作经验,思维狭隘,动手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欠佳,适应性不强。社会的期望值与学生自身素质的这一差距也影响着学生的最终就业。 在受访的企业中,要求最多的是环境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这些都在60%左右; 企业对毕业生自我表达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要求,也都在50%左右。 调查结果显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