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国审稻新品种.doc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8年国审稻新品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01 品种名称:Y两优1号 选育单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 品种来源:Y58S×9311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2天,比对照Ⅱ优128长0.1天。株型紧凑,叶色浓绿,剑叶挺直窄短,二次灌浆明显,每亩有效穗数18.5万穗,株高114.7厘米,穗长23.6厘米,每穗总粒数133.3粒,结实率82.2%,千粒重26.0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1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抗性频率56.7%;白叶枯病5级;褐飞虱7级,白背飞虱5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4.0%,长宽比3.0,垩白粒率27%,垩白度3.9%,胶稠度73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3.0%。 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33.5天,比对照Ⅱ优838长0.3天。株型紧凑,叶片直挺稍内卷,熟期转色好,每亩有效穗数16.7万穗,株高120.7厘米,穗长26.3厘米,每穗总粒数163.9粒,结实率81.0%,千粒重26.6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5.0级,穗瘟损失率最高9级,抗性频率90%;白叶枯病平均6级,最高7级。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66.9%,长宽比3.2,垩白粒率33%,垩白度4.7%,胶稠度54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6.0%。 产量表现:2006年参加华南早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99.3千克,比对照Ⅱ优128增产4.01%(极显著);2007年续试,平均亩产508.4千克,比对照Ⅱ优128增产2.64%(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03.8千克,比对照Ⅱ优128增产3.32%,增产点比例72.2%。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486.1千克,比对照Ⅱ优128增产2.97%。 2005年参加长江中下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52.3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3%(极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73.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6%(极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62.8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5%,增产点比例76.2%。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55.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4.2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早播,秧田每亩播种量12~15千克,大田每亩用种量1.5千克,培育壮秧。2.移栽:适时移栽,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每亩栽插1.5万~2.0万穴、7万~8万基本苗。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每亩栽插1.1万~1.3万穴、基本苗6万~7万苗。3.肥水管理:适宜在中等偏上肥力水平下栽培,施肥以基肥和有机肥为主,前期重施,早施追肥,后期看苗施肥。在水浆管理上,做到前期浅水,中期轻搁,后期采用干干湿湿灌溉,断水不宜过早。4.病虫防治:注意及时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 审定意见:该品种符合国家稻品种审定标准,通过审定。在华南作双季早稻种植时,熟期较迟,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感褐飞虱,中感白背飞虱,米质较优;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时,熟期适中,产量较高,高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米质较优。适宜在海南、广西南部、广东中南及西南部、福建南部的稻瘟病轻发的双季稻区作早稻种植,以及在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的长江流域稻区(武陵山区除外)和福建北部、河南南部稻区的稻瘟病、白叶枯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 审定编号:国审稻2008002 品种名称:内香8156 选育单位:内江杂交水稻科技开发中心 品种来源:内香5A×内恢2156 省级审定情况:2006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该品种属籼型三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上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平均151.3天,比对照Ⅱ优838短2.9天。株型适中,茎秆粗壮,叶片较宽,叶色浓绿,每亩有效穗数16.1万穗,株高113.5厘米,穗长25.2厘米,每穗总粒数162.2粒,结实率80.4%,千粒重29.7克。抗性:稻瘟病综合指数3.2级,穗瘟损失率最高5级,抗性频率42.1%。米质主要指标:整精米率56.2%,长宽比3.1,垩白粒率35%,垩白度6.8%,胶稠度57毫米,直链淀粉含量15.3%。 产量表现:2005年参加长江上游迟熟中籼组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2.7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1.13%(不显著);2006年续试,平均亩产586.5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46%(不显著);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89.6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0.80%,增产点比例59.4%。2007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5.4千克,比对照Ⅱ优838增产3.98%。 栽培技术要点:1.育秧:适时播种,大田每亩用种量1千克,培育多蘖壮秧。2.移栽:以中苗移栽为宜,每亩栽插1.3万~1.5万穴、基本苗

文档评论(0)

sh41257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