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通县退耕还林现状调查林辅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大通县退耕还林现状调查林辅元

毕 业 论 文 题 目: 大通县退耕还林还草现状调查 学 院: 生命科学学院 专 业: 生物科学 毕业年限: 2010年7月 学生姓名: 林辅元 学 号: 200674010220 指导教师: 宁应之 大通县退耕还林现状调查2000 ~ 2008年大通县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15193.34hm2工程的实施在推进大通县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的收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退耕还林工程成效、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退耕还林现状调查应对措施大通 Benefits and Existed Problems on Project of Converting Cropland to Forest in Datong Abstract:From the year2000 to 2006, Datong had completed a forestation of 15193·34 hectares in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The Project had made achievement in promoting ecology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agriculture industry restructure, helping the farmer income, the benefits in the Grain for Green Project and some existed problems were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counter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words: Project of Converting Cropland to Forest;Benefits;Existed problems;Countermeasures;Datong 1 引言 退耕还林地是指水土流失严重和产量低而不稳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其标准是:山区、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坡度6度以上、农民已经承包或延包的坡耕地;平原区;风沙危害严重、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农民已经承包的沙化耕地。只要具备条件、农民自愿,应扩大退耕还林规模,能退多少退多少。尚未承包到户及休耕的坡耕地、沙荒地,不纳入退耕还林的范围,可作为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退耕区多属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山区或半山区,平川谷地很少,我们调查的市县平地多在10%以下,山地和丘陵地占90%以上,这种自然环境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土流失。北方的退耕区多属干旱或半干旱区,干旱发生的频率高而且严重,从而对当地的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年与年之间的粮食产量波动很大是该类地区最大的特点。 大通县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属高原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年均温1.5℃,年均降水量528mm,全县有22个乡镇290个村(牧)委会,7.2万农户33.38万农业人口,土地总面积30.9万hm2,其中耕地5.27万hm2、草地15.86万hm2、林地8.126 7万hm2,森林覆盖率为26.4%。据统计,区域内水土流失面积达10.4万hm2,占全县总面积34%,属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严重流失面积2.7万hm2,较严重流失面积3.7万hm2,湟水一级支流北川河年输入黄河的沙量达281万m3,全县理论载畜量为24万个羊单位,而实际载畜量达51万个单位,造成草地超载过牧,沙化、退化严重[1],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生态日益恶化,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已迫在眉睫。通过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推进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提高科技含量,改变了以放牧为主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推行种草养畜和舍饲圈养生产。放牧牲畜的比重由1999年的73.9%下降到现在的60%,舍饲圈养的牲畜由1999年的26.1%上升到现在的40%,畜牧业的生产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效益发展型转变,加快了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减少了水土流失面积,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 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对比分析。旨在对退耕还林工程十年的顺利实施进行总结和反思,为该工程后续工作的展开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具体做法有①与相关政

文档评论(0)

报告论文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