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a5职业危害
第5章 职业危害与防护 5.1 职业中毒及其预防 5.2 粉尘危害及其预防 5.3 噪声危害及其预防 5.4 静电危害及其预防 5.5 辐射危害及其预防 5.6 工业卫生管理 5.1 职业中毒及其预防 1.毒性物质概述 有些物质进入机体并积累到一定量后,就会与机体组织和体液发生生物化学或生物物理学作用,扰乱或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进而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的病变,甚至危及生命。这些物质称为毒性物质。由毒物侵入机体而导致的病理状态称为中毒。工业生产中接触到的毒物主要是化学物质,称为工业毒物或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接触化学毒物而引起的中毒称为职业中毒。 2.毒物的形态 (1)粉尘:漂浮于空气中直径大于0.1μm的固体微粒,如塑料粉尘。 (2)烟尘:又称烟雾或烟气,是指悬浮在空气中直径小于0.1μm的固体微粒,多为金属熔融后在空气中氧化冷却的结果,如熔铅时产生的氧化铅烟尘。 (3)雾:混悬于空气中的液体微滴,多由蒸气冷凝或喷洒形成,如酸雾。 (4)蒸气:液体蒸发或固体升华而成,如可燃液体蒸气、碘蒸气。 (5)气体;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氯气、氮氧化物等。 3.工业毒物侵入人体的途径 生产条件下,工业毒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和皮肤进入人体,职业中毒时经口途径比较次要。 (1)呼吸道。空气中的有毒物质易因呼吸作用进入人体。由于毒物性质及呼吸道各部分特点不同,吸收情况也不同。水溶性强的毒物,易被上呼吸道黏膜溶解吸附吸收;水溶性差的毒物,进入肺泡吸收,易引起全身中毒。 (2)皮肤。有些工业毒物可以通过无损的皮肤(包括表皮、黏膜、毛囊皮脂腺、汗腺、眼睛)进入人体。工业毒物经皮肤吸收,包括两个扩散过程:一是要穿透表皮的角质层;二是在真皮经毛细血管吸收进入血液。既具有脂溶性又具有水溶性的物质最易经皮肤吸收。对皮肤有腐蚀性的物质会严重损伤皮肤的完整性,可显著增加毒物的渗透吸收。低分子量的有机溶剂如甲醇、乙醚、丙酮等可损伤皮肤的屏障功能。 (3)消化道。工业毒物由消化道进入人体的机会很少,多由不良的卫生习惯造成误服,或由于呼吸道黏液混有部分毒物,被无意吞入。毒物的吸收主要受胃肠道的酸碱度和毒物的脂溶性等因素影响。 4.毒物的体内分布 多数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具有以下规律: (1)初期:血液中毒物浓度最高,毒物在器官、组织内的浓度主要与供血量有关。 (2)中期:经过一段时间后(几小时或几天),血液中毒物浓度降低.体内未排出的毒物主要按它对各器官组织的亲和力大小而重新分布,并通过血液循环维持动态平衡。 (3)后期:体内如有长时间不能排出的剩余毒物,则大部分贮留在作为“贮存库”的器官或组织中,然后缓慢释放入血液中,进行新的循环。 5.毒物的排泄 毒物及其代谢物从体内排出的速率对毒效应有很大影响。排出愈快,毒效应愈小;排出缓慢的,潜在毒效应就大。绝大多数毒物主要经肾脏随尿排泄;其次是经胆汁进入肠道,随粪便排泄;少量可随乳汁、汗液、唾液、指甲、毛发等排出。气态和挥发性毒物可经呼气排出。对吸入性中毒,使中毒者迅速脱离毒区不仅能阻止毒物的继续吸收,同时也有利于毒物的排出。 6.工业毒物对人体的危害 (1)神经系统 (2)呼吸系统 (3)血液和心血管系统 (4)消化系统 (5)泌尿系统 (6)生殖系统 (7)皮肤 (8)眼睛危害 (9)致癌 (10)其他 7.工业毒物的毒性 毒性是指某种毒物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毒性大小,一般以毒物引起实验动物某种毒性反应所需的剂量表示,所需剂量愈小,表示毒性愈大。常用指标有: (1)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染毒动物全部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2)半数致死量或浓度(LD50或LC50):染毒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是将动物染毒实验的数据统计处理得到。 (3)最小致死量或浓度(MLD或MLC):染毒动物中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4)最大耐受量或浓度(LD0或LC0):染毒动物全部存活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5)阈剂量(浓度):引起机体发生某种有害作用的最小剂量(浓度)。不同的反应指标有不同的阈剂量或浓度,如麻醉阈剂量,嗅觉阈浓度等。最小致死量也是阈剂量的一种。 为便于区分毒物的毒性程度,利于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毒物的急性毒性可按LD50或LC50的数值划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微毒五类(见下表)。 化学物质的吸入毒性不仅取决于其固有毒性(以LD50/LC50表示),而且与其挥发性密切相关。沸点、闪点低、蒸气压大表明该物质容易挥发、蒸发,在空气中易形成高浓度。如果其固有毒性较大,吸入中毒危险必定很大;即使其固有毒性较小,人处于因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Unit1friendship】教案5.doc
- 【】六年级信息技术教案.doc
- 人文素质教育计划书.doc
- 人本管理课件(全).ppt
- 人机交互一般原则的实践案例.doc
- 人民币汇率之争的原因影响及对策.ppt
- 人格抑郁症.ppt
- 人民交通中国交通运输知识教育服务网总体介绍.doc
- 人民币汇率走势分析.改动.ppt
-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信息资源保障—CASHL资源服务与发展.ppt
- 关于医院落实巡察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精选).docx
-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巡察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pdf
- 关于XX医院落实巡察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范本).pdf
- 关于卫生院落实巡察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docx
- 关于XX卫生院“十五五”中长期发展规划(2026-2030年).docx
- 关于XX卫生院“十五五”中长期发展规划.docx
- 关于XX镇卫生院“十五五”中长期发展规划(2026-2030年).pdf
- 2025学校教辅材料违规征订专项整治自查自纠报告(详细版).pdf
- 关于XX卫生院“十五五”中长期发展规划(2026-2030年).pdf
- 2025医院医疗机构落实巡察组反馈意见整改方案(完整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