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伦理学理论与方法教学电子版
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深度危机源于伴随近代文明的出现而形成、且已得到广泛传播的主流价值观。因此,要使人类走出目前的困境,就必须反思和改变这种主流价值观。作为一种全新的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革命性的变革就在于,它在强调人际平等、代际公平的同时,试图扩展伦理学的视野,把人之外的自然存在物纳入伦理关怀的范围,用道德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当代西方生态伦理的思想先驱 1、亨利·梭罗:自然是有生命的,也是有人格的,自然能够增进人们的道德,因为自然的简朴、纯洁和美是衡量人的道德自然的参照点;人与自然的亲近是人类持续生存的必然要求,因为人接近自然便是接近“那生命的不竭之源泉”;人类应过一种简朴、自然、宁静的生活,而不应追求奢侈的生活。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美国作家、哲学家,著名散文集《瓦尔登湖》和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又译为《消极抵抗》、《论公民的不服从》)的作者。 梭罗出生于马萨诸赛州的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 梭罗除了被一些人尊称为第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外,还是一位关注人类生存状况的有影响的哲学家,他的著名论文《论公民的不服从权利》影响了托尔斯泰和圣雄甘地。 1845年7月4日梭罗开始了一项为期两年的试验,他移居到离家乡康科德城(Concord)不远,优美的瓦尔登湖畔的次生林里,尝试过一种简单的隐居生活。他于1847年9月6日离开瓦尔登湖,重新和住在康科德城的他的朋友兼导师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一家生活在一起。出版于1854年的散文集《瓦尔登湖》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两年又两个月的生涯。虽毕业于世界闻名的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发财或者从政成为明星,而是平静地选择了瓦尔登湖,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他搭起木屋,开荒种地,写作看书,过着非常简朴、原始的生活。 2、阿尔贝特·施韦泽:“敬畏生命的伦理学”。这种伦理学以敬畏生命为基本原则,以保持生命、促进生命为核心目标,把伦理的范围扩大到了一切生命,要求人们对一切“存在于我们范围之内的生物”承担起道德责任,以伦理的态度关爱整个生命世界 “敬畏生命”是施韦泽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也是当代世界绿色运动、生态伦理的重要思想来源。“敬畏生命”伦理思想认为,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有赖于其他生命和整个世界的和谐,任何生命都有平等的存在价值,因而应平等对待各种生命。通过与道家的“道法自然”思想相比较,可以显现出施韦泽“敬畏生命”理论的普遍人性基础及其和道家“道法自然”思想的现代价值。 ? ? ? 阿尔贝特·施韦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又译史怀泽)是当代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他创立的以“敬畏生命”为核心的生命伦理学是当今世界和平运动、环保运动的重要思想资源。 ? ? ? 1904年,在哲学、神学和音乐方面已经拥有巨大声望的他听到刚果缺少医生的呼吁,决定到非洲行医。历经9年的学习,他在38岁的时候获得了行医证和医学博士学位。施韦泽于1913年来到非洲,在加蓬的兰巴雷内建立了丛林诊所,服务非洲直至逝世。他获得了1952年的诺贝尔和平奖,被称为“非洲之子”。1957年,他的传奇经历曾被拍成电影。爱因斯坦这样评价他:在20世纪西方世界,施韦泽是唯一能与甘地相比的具有国际性道德影响的人物。 3、奥尔多·利奥波德:“大地伦理”思想。伦理演化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伦理主要是协调个人之间关系的;第二阶段的伦理以协调人与社会之关系为己任;第三阶段的伦理则要向大自然中延伸。要实现伦理向大自然的延伸,首要的是要转变传统观念,扩大“共同体”概念的范围,将自然物纳入共同体之中。 奥尔多 · 利奥波德 (Aldo?Leopold,1887-1948) 二、生态伦理学的诞生及其思想旨趣 20世纪60年代,日益加剧的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现实生存,这种严峻的生态形势终于唤醒了执迷于工业文明成就的现代人的生态意识。在此背景下,生态伦理思想在民间社会得到了广泛传播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生态伦理学作为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反思中应运而生的一种革命性伦理思想,它的根本任务是为当代环境保护实践提供一个广泛的伦理共识与可靠的道德基础。其首要特征就是扩大了人类的道德责任范围,将道德关怀的视野从人拓展到整个自然界,研究人对自然的伦理关系,以及受人与自然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人类环境宣言》 《自然保护大纲》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又称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简称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6月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全体会议于斯德哥尔摩通过。该宣言是这次会议的主要成果,阐明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