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的本构关系及其模型
土的本构关系及模型简介 林 彤 教授 第一章 概述 第二章 应力应变模型 第一章 概述 本构关系(Constitutive Relation也可译作物理关系,是指反映物质内在结构变化的普遍的应力-应变关系。)它泛指各应力分量与应变分量之间的关系,也包括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即所谓应力-应变-强度-时间的关系。这类关系的数字表达式称为数字模型,简称模型。广义虎克定律表示的弹性应力应变关系,就是一种本构关系的数字模型。 普遍的本构关系应反映加荷方法、加荷历史和应力水平的影响,也就是包括弹性变形、塑性变形、粘滞流动变形直至破坏的整个过程。 采用比较符合实际土体的应力-应变-强度(有时还包括时间)关系的本构模型并将变形计算和稳定性分析结合起来。 企图建立能反映各类岩土的适用于各类岩土工程的理想本构模型是困难的,或者说是不可能的。因为实际工程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是很复杂的,具有非线性、弹性、塑性、粘性、剪胀性、各向异性等,同时应力路径、强度发挥以及岩土的状态、组成、结构、温度等均对其有影响。 开展岩土的本构模型研究可以从两个方向努力:一是建立用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模型;一是为了建立能进一步反映某些岩土体应力应变特性的理论模型。 理论模型包括各类弹性模型、弹塑性模型、粘滞性模型、粘弹塑性模型、内时模型和损伤模型,以及结构性模型等。它们应能较好地反映岩土的某种或几种变形特征,是建立工程实用模型的基础。 工程实用模型应是为某地区岩土、某类岩土工程问题建立的本构模型,它应能反映这种情况下岩土体的主要性状,用它进行工程计算分析,可以获得工程建设所需精度的满意的分析结果。 1.1 几个有关的术语 1.2 土的本构关系类型 1.3 建立本构关系所需要考虑的实际土体的受力状态 1.4 应力应变性态的基本型式 1.5 一点的应力与应变 1.1 几个有关的术语 应力水平:受力体中某点应力与极限应力的比值。它表示极限应力的发挥程度,应力水平愈高,愈接近破坏。 加荷方式:某一点应力可能增加,也可能降低。表明这种应力增加或降低的情况,称加荷方式。只有理想弹性体的应力与变形,与加荷方式无关。 弹性变形、塑性变形、蠕变变形:加荷后产生变形,卸荷后能恢复原状的称弹性变形,不能恢复的称塑性变形;常荷载下变形随时间变化部分称蠕变变形。 屈服:受力体承受小应力时只产生完全能恢复的弹性变形,当应力增大到某一值后,开始产生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产生塑性变形的现象称屈服。开始引起屈服的应力状态称屈服条件。在应力空间中,屈服条件为一曲线或曲面,称屈服线或屈服面。屈服线或屈服面若用一函数表达,则称屈服函数。 加工硬化与加工软化: 1.2 土的本构关系类型 1.弹性本构关系 (1)线弹性本构关系,仅当受力体中各点的应力水平相对低时,才是合理的。 (2)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 该模型的最大缺点是来考虑土的塑性变形,因而仅当受力体各点都是加荷条件时,才近似符合实际,而且也没有考虑应力路径和中主应力的影响。 2.弹塑性本构关系 (1)刚性理想塑性本构关系(如图oabc) (2)理想弹性塑性本构关系(如图中的obc) 这两种本构关系是将实际的本构关系大为简化,虽然较理想弹性本构关系有所前进,能够考虑高应力水平塑性条件的影响和能够反映加荷方式和应力路径变化,但不能考虑应力应变关系的曲线的性质和剪胀性。 (3)弹塑性应变硬化(或软化)型本构关系,图中曲线,从曲线的外型看,与非线性弹性本构关系很相似,但概念是很不同的。该本构关系是将应变划分为弹性应变与塑性应变。弹性应变仍用虎克定律求解,塑性应变则考虑加荷方式、应力历史、应力路径和应变硬化(或软化)等的影响。 为了简化计算,已提示的弹塑性本构关系也是作了许多简化假设的,不同的简化假设,本构关系的型式也不同。目前,有代表性的模型有朱克-普拉格(Drucker-Prager)、雷德-邓肯(Lade-Duncen)、剑桥和我国黄文熙、沈珠江模型等,另外大多数本构关系是以三轴试验结果为依据,因而不能考虑中主应力的影响等。 3.流变型本构关系 考虑应力、应变随时间变化的本构关系,是弹性。塑性和粘滞性三者相结合而成的。 1.3 建立本构关系所需要考虑的实际土体的受力状态 实际受力体地应力状态是很复杂的,其特点是: 1.受力土体中不同点的应力水平不同,有的区域可能处于弹性变形阶段,有的则可能处于塑性变性阶段,还有的已达到破坏。 2.受力土体中的点有的是加载,有的点可能是卸载,还可能是多次加卸载。 3.土具有应变硬化或应变软化以及剪胀性。 4.为判断受力体中不同点是处于弹性阶段,还是处于塑性流动阶段,以及是否达到破坏,还需建立屈服条件(或屈服函数)及破坏准则(或破坏函数)。 5.受力体中的应力与应变还可能随时间变化。 一个理想的本构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