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1.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有的人》教案1 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储备点 领会诗歌所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能力培养点 体会诗中所运用的对比写法及其表达作用 情感体验点 能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启发深思人生意义和价值 教学设想 重点: (一)加强朗读,在朗读中理解诗的深刻哲理 (二)培养“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生观 难点:理解第三,六,七节的内容 疑点:第六节“春风”,“野草”各指什么? 教学设想 《有的人》这首诗热情地讴歌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嘲讽和鞭挞了反动统治者的丑恶行径,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全诗结构完整紧凑,感情表达强烈真挚,饱含诗人多年来对历史和现实的观察和体验,融入了作者爱憎分明的真挚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朗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 翻译“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 译文:“活着还是不活,这是问题。” 这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独白。言词虽短,却引发出世人深深的思索:“人究竟应该怎样活着?什么样的生命才有意义?”今天,我们借着学习臧克家的诗作《有的人》也来探讨一下这个关于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听范读,思考本诗是为纪念谁而作?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 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鲁迅先生散文诗集《野草题 《自嘲》和《野草·题辞》共同表达了甘愿为人民大众而牺牲自己的主题。在《自嘲》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其含义就是为人民当牛马,哪怕千夫所指,众里身单,甚至不被人民理解也甘心情愿。在《野草·题辞》中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为了达到思想启蒙和解放的目的,哪怕自己做为“历史的中间物”等待着“地下的火烧”也再所不辞。 体现了“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牺牲一切”的思想。 2、带着初步的理解,听自读,比较再读。有感情的朗读本诗 素材储备 1、关于鲁迅 鲁迅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毛泽东曾经这样评价过鲁迅先生:“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死前留下了“赶快收敛,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的遗言。然而我们真的能忘记他么?事别13年,诗人臧克家饱含深情地写下了《有的人》。 2、写作背景及作者 (《有的人》写于新中国成立不久。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隆重举行各种纪念活动,诗人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的故居,于11月1日写下了这首诗。臧克家,我国现代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收在《臧克家文集》中。1933年出版了第一部诗集《烙印》,长诗有《罪恶的黑手》、《自己的写照》、《泥土的歌》、《宝贝儿》、《生命的零度》等十多部。 四、关于诗题 既然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先生,为什么标题不是“纪念鲁迅先生”,而叫“有的人”? 本诗是通过揭露批判反动统治者来衬托伟大的战士鲁迅。“有的人”是对全诗内容的概括和提示,“有的人”实指两种人,两个对立的方面。 副标题“纪念鲁迅有感”, 诗的末尾“1949年11月1日于北京”, 诗题“有的人”。 可见作者不是单纯地纪念鲁迅先生,而是通过纪念鲁迅推而广之,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阅读研讨 由鲁迅的死作者思考到了什么? “生”与“死”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两个“生”与“死”的含义怎样理解? 第一个“活”――肉体和生命还存在着,“死”――精神已经消亡了; 第二个“死”――肉体与生命已经消亡了,“活”――“精神永存”。 有的人是虽生实死,行尸走肉;有的人虽死犹生,精神不朽。 究竟什么样的人虽生实死,什么样的人虽死犹生呢?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妨还可以举出典型例子来证实自己的看法。 (明确)碌碌无为者,虽生实死,拼搏进取者虽死犹生。 卖国求荣者虽生实死,精忠报国者虽死犹生。 贪官污吏虽生实死,清正廉洁的人虽死犹生。 自私自利者虽生犹死,大公无私者虽死犹生。 为自己追名逐利者虽生犹死,为人民鞠躬尽瘁者虽死犹生。 欺压人民者虽生犹死,为人民服务者虽死犹生 前者如比秦桧、陈希同、王宝森,王怀忠就是,后者如岳飞、孔繁森就是证明。 诗中是怎么刻画这两种人的形象的? 对人民的态度: “骑”“呵,我多伟大”――骄横无耻,自命不凡的丑

文档评论(0)

80219p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