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分重新考察报告1986年本.docVIP

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分重新考察报告1986年本.doc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分重新考察报告1986年本

贵州省民族识别工作队穿青识别组 一九八六年三月   贵州省穿青人民族成份问题的重新调查报告   (前言)   关于穿青人的民族成份问题,一九五五年全国人大民族委员曾派工作组作过一次调查,写出了《贵州省穿青人的民族成份问题调查报告》,结论是:“穿青人是汉人,不是少数民族。”这个结论,穿青人是不接受的。三十年来,他们不断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反映,强烈要求明确他们的民族成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了进一步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民族团结,以利于四化建设,根据国家民委(79)民政字166号和(82)(民)政字第86号文件及贵州省人民政府(81)112号文件精神,我们进行了历时三年多的调查。我们的结论是:“穿青”是一个单一的少数民族,不是汉族。   一、穿青的基本情况   穿青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的毕节、安顺、六盘水市、黔西南、黔南五个地、州、市所属二十多个县(特区),一九五四年普选登记有二十四万八千多人,现在有六十多万人。其中半数以上聚居在织金、纳雍两县,每县均超过十七万人;水城特区六万多人;大方、平坝、关岭各三万多人;清镇、普定、安顺、镇宁、六枝、盘县、兴仁、普安、晴隆、威宁、赫章、毕节、龙里、贵定、福泉等县分别为数百人至万人以上。此外,云南的镇雄县亦有三千多人。   从居住地域来说,穿青与各民族处于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但在一些主要的聚居区如织金、纳雍等县,他们居住的村寨连绵百余里。其余各县,“杂村不杂户”的穿青村寨比比皆是。这些大大小小的穿青村寨,多数处于边远的山区地带,少数处于平坝地区,街场基本上没有。   穿青人原先使用的一种汉语方言“老辈子话”(这种方言现仍流行于贵州的黔南和黔东南地区)已多不使用。但大多数地区还保持着这种方言的痕迹。如“f”变“h”,“ian”变“ie”等,一说话就知道是穿青人。由于穿青先民较早接受汉文化的影响,母语消失,他们的语言已分辩不清,这种“老辈子语”是否是独立民族语言的痕迹,尚未查出确实证据。现在他们都普遍使用了贵州通行的官话。他们的表面文化特征--服饰在大部分地区虽然已近于消失,但在一些边远偏僻地区还明显可见。他们的信仰——五显坛至今还普遍牢固地保持着。节日、婚姻、丧葬等方面的习俗多数与周围各民族不同。其民族意识与民族感情十分强烈。谁是“穿青”? 谁是汉族?界限十分清楚,周围的其他民族兄弟也不会将他们相混认识。   据史志记载,穿青人的族称早期叫“土人”,又叫“里民子”,后期叫“穿青”。所以称为“土人”,是因为他们“居土日久”,是贵州的土著民族,这是以居住的历史状况来称呼的;所以称为“里民子”,是因为他们先民与早期“里人”(亦泛称“僚”)有关,这是就其历史源流来称呼的;所以称为“穿青”,是从“衣尚青”而得名,这是以其服色特点来称呼的。这几种称呼先是他称,进而“穿青”一名被穿青人接受了,成了他们的自称。这个名称最早见于乾隆《威宁州志》,继后是光绪《平选州续志》和民国《大定县志》、《镇宁县志》、《平坝县志》。《平远州续志》和《大定县志》是在记述同治初年农民起义时提到的,《镇宁县志》则把“穿青”作为该县的第四种民族载入史册。此外,清康熙三年吴三桂平水西之后流传于民间的木刻唱本《水西传》也记有“穿青”,把他与水西境内的彝、苗、仡佬、龙、蔡、羿、白、仲家等八个民族并列,统称“九种夷蛮”。由此可知“穿青”这个名称,明代就有了。   与穿青邻近的少数民族对穿青人也有专门的称呼。剪发仡佬称之为“褒撒”(peu┐sa┐),披袍仡佬称之为“沙越”(sa┐zye┐),苗族称之为“撒格娄”(sayqa亅tleu┐),彝族称之为“撒娄米”(sayleu亅miy),布衣族称之为“戛敖”(ka┐au亅)。这些民族称“穿青”与称汉族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褒”、“沙”、“撒”、“戛”,含意是“客人”或“另一种人”、“后来的人”,并非专指汉人,也不认为“穿青”是汉人,如彝族称汉族为“撒普”,称布依族为“撒土”、称回族为“撒拉”、称穿青为“撒娄米”,这“撒”即带有“客人”、“另一种人”的意思,并非认为布依族是“白汉人”,回族是“黑汉人”。又如有些地方的侗族称瑶族为“ka┐zu亅”,称壮族“ka亅εojy”,这个“ka”字也是带有“客人”或“另一种人”的意思。总之他们认为“穿青”不是汉人。   此外,汉族还辱称穿青为“通背猴”。这种辱称是从穿青人的信仰而起。穿青先民居于南方,古时崇拜山魈为神,以猴为自己民族的图腾,自称是“山魈人马”,岁首要“迎山魈”,故被辱称为“通背猴”。0810   二、穿青的历史源流   根据我们查阅的大量史志和专著记载,穿青的先民是贵州的土著民族--“土人”。   清光绪《平远州续志.改修大麦桥碑序》载:“考原桥始自康熙初年,土人杨纯、张士瀛、王国统所建”文中提到的三个“土人”便是今天穿青杨、张、王三姓的祖先。

文档评论(0)

zilai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