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法六双宾句教程.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六、古汉语双宾句 (一)概说 双宾句是汉语的一种句式。指某些动语能同时关涉两个不同的宾语,在形式上,两个宾语依次列于该动语之后。 V+O1+O2 给他一本书。(给他; 给一本书) 赐之盟。(赐之;赐盟) 两个宾语,紧跟动词后面的叫近宾语,另一个离动词较远的叫远宾语。“远”与“近”看的是宾语在语法形式上与动词的相对位置。 两个宾语,和动词有直接动宾关系的是直接宾语,一般是这个动作的具体内容;而表示这个包含了具体内容的动作所指向的对象,是间接宾语。习惯上,表示对象的间接宾语往往在近宾位置上,但要注意近宾不等于间宾。“直接”与“间接”看的是宾语与动词的内在语法逻辑联系。 这种语法现象,在古今汉语中都存在,但比较起来,古汉语中的双宾语结构更为复杂多样,其语义和类型比现代汉语更多,有时还会产生歧义和误解。古汉语有些双宾句式的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消失。 并非所有动词都能带双宾,只有满足特定限制条件(及物动词;能同时和两个宾语形成合理动宾关系)的动词能带双宾。这些动词按其意义范畴进行的归类,是当下双宾句分类的依据所在。 (二)能带双宾语的古代汉语动词类型(古汉语双宾句类型) 古汉语中具有授予义动词(“授、予、与、赐、锡、贻、诒、遗、馈、归、赏、付、报、施、助、降、舍、输、供、资、属、献、介、弃、赍(厘)、借、分、假”等)可以带双宾语。它们所带的宾语,近宾表示给予的对象,远宾表示给予的内容。 贻我彤管。《诗 邶风 静女》 公赐之食。《左传 隐公元年》 汤使遗之牛羊。《孟子 滕文公下》 赐赵夙耿,赐毕万魏。《史记 晋世家》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古汉语中具有告知、教示义、询问义的动词(“言、告、语、报、许、教、诲、戒(诫)、谢、嘱、宣、示、问”等)可以带双宾语。它们所带的宾语,近宾表示告、教、说的对象,远宾表示告、教、说的内容。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 隐公元年》 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庄子 秋水》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 许行》 上指示慎夫人新丰道。《史记 张释之列传》 注意:动词“问”在古今汉语中都能带双宾语。 例: 我问他几件事。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薄。《史记 张释之列传》 3.古汉语中表示称谓的动词,常见的有“谓、呼”,偶尔也用一些活用为动词后的名词表称谓,如“名、字、号、谥”等。它们所带的宾语,近宾指被称谓的对象,远宾指称谓。 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高自知权重,乃献鹿,谓之马。 《史记 李斯列传》 4.古汉语中有以下两意义范畴类的动词可以带双宾,但现代汉语同类句义用状中或中补结构表达。 (1)有处置意味并且动作指向某一处所的行为动词,是开放的类。常见的有:“处、置、传、纳、进、藏、积、投、陈、施、布、著、蓄、迁、斥”等。 (2)有具体的依据和方式的行为动词,是开放的类,如“考、揆、稽、比、试、验、度、譬、卜、封、导、傅、托、益、加、置、悬”等。后跟双宾语,近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远宾语表示方式。 夫差乃取其身流之江,抉其目,著之东门。 《吕氏春秋 知化》 子产使校人蓄之池。《孟子 万章下》   臣谨稽之天地,验之往古,按之当今之务,日夜念此至孰也。《汉书 贾谊传》 (三)古汉语中需要注意的特殊双宾结构 1.古汉语中的动词“为”(阳平)可以带双宾语。 为+O1+O2 为:实义动词,表示某一个具体动作 O1:对象(“之”很常用) O2:“为”直接关涉的宾语,“为+O2”即“做某事” 不如早为之所。《左传 隐公元年》 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左传 宣公二年》 重为之礼而归之。《左传 成公三年》 吾不忍为之民也。《战国策 赵策》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 季氏》 为所(安排/住所) 为箪食与肉(做/吃的) 为礼(准备/礼物) 之 为民(成为/子民) 为辞(说/托辞) 间接宾语“ 之”为“为+O2”这个动作的对象 2、古汉语有些使动用法的动词也可以带双宾语,这更是现代汉语中所没有的。 国老皆贺子文,子文饮之酒。《城濮之战》 宁许以负秦曲。《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对曰:“王遇盗于云中,余受其戈,其所犹在。”袒而视之背。《定公五年》 (四)、古汉语双宾结构需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好双宾语的语法格式 动词(V) + 间接宾语(近宾语O1) + 直接宾语(远宾语O2) 2、不要以今律古,把古汉语中是双宾结构但现代汉语已经不是的语言结构,用现代汉语的眼光去分析。 3、代词“之”出现在双宾语中,可能是直接宾语也可能是间接宾语,要能准确判断: 越人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国语 越语上》 晋侯求之不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