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惯性力的影响: 高速回转时,如质量不平衡,则产生离心力,与传动力一样,其方向也不断变化,引起工件产生形状误差。 周期性变化的惯性力会引起系统的强迫振动。 为消除离心力的影响,通常采用配重的方式加工解决,必要时应降低转速。 四、机床部件的刚度 (一)机床部件刚度的测定 对于刀具和工件,因形状简单可用力学公式直接计算;机床因组成零件数目多,计算复杂且不准确,常用实验测定。 1、静态测量法. 在非工作状态下,模拟切削时的受力情况,施加静载并测量变形。 其计算刚度为246000N/mm,实测刚度为30000 N/mm,相差8倍,主要是由于有关零件本身的变形和接触变形。 机床刚度曲线的特点: 1)力与变形不是线性关系,说明存在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 2)加载和卸载曲线不重合,两曲线包容的面积代表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能量损失. 3)卸载后,曲线回不到原点,说明存在残余变形. 4)部件的实际刚度远小于计算刚度. 2、工作状态测定法 静态测定法只是模拟切削时的切削力,与实际加工情况不一样。工作状态测定法是依据误差复映规律来测定。 用一根刚度很大的心轴,在前、后及中间各车一个台阶,经过一次走刀后,根据其尺寸,可分别计算出床头箱、尾座和刀架的刚度。 左、中、右台阶处的误差复映系数: H11, H12, H21, H22, H31, H32为预先做出的台阶尺寸, h11, h12, h21, h22, h31, h32为加工后残留误差尺寸, 左、中、右台阶处的刚度: 心轴刚度很大,变形可以忽略,车刀变形也可忽略,列方程组并解之可得主轴箱、尾座和刀架的刚度分别是: 工作状态测定法不足之处在于,不能测出完整的刚度特性曲线,而且由于材料不均匀引起的切削力变化,及切削过程中的其他随机因素,测量结果存在有一定的误差。 (二)影响机床部件刚度的因素 1、表面接触变形 刀架实测刚度小于计算刚度的主要原因:组成刀架的各有关零部件不仅本身受力产生变形,而且在连接面之间也产生接触变形。 零件表面存在有宏观几何误差和微观表面粗糙,使实际接触面积小于名义接触面积。外力作用时,产生较大的接触变形,其中既有弹性变形也有塑性变形。这是刚度曲线不呈直线、及与卸载曲线不重合的原因。 抵抗接触变形能力用接触刚度表示 kj=dp/dy 接触刚度随法向载荷的增大而增大, 并受接触表面的材料、硬度、表面粗 糙度、几何形状误差等因素的影响。 2、零件间摩擦力的影响 加载时摩擦力阻碍变形发生,卸载时摩擦力阻碍变形减小,使加载和卸曲线不重合。 3、接合面间的间隙 如果存在间隙,较小的外力会产生较大的变形,表现为刚度很低。 4、薄弱零件本身的变形 部件中,刚度薄弱的零件对整个部件刚度的影响很大。如机床溜板中的楔铁。 五、减小工艺系统受力变形对加工精度影响的措施 (一)提高工艺系统刚度 要提高工艺系统刚度,必须提高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的刚度,特别是提高其中刚度最薄弱的部分。 1、合理的结构设计 设计工装时,尽量减少联接面的数目,注意刚度匹配,防止局部低刚度环节出现;合理选择零件结构和截面形状,尽量采用封闭形截面。 2、提高表面接触刚度 1)提高连接表面的形状精度,并降低其表面粗糙度(常用刮研或研磨配合面,增加实际接触面,从而有效地提高接触刚度。) 2)对于固定联接件,装配时采取预紧措施 预紧力可以增加实际接触面积,并提高接触刚度 3)提高工件定位基准面的精度,减小其表面粗糙度数值。 3、采取合理的装夹和加工方式 对细长零件用中心架、跟刀架或前后支承架等措施。也可以采取反向走刀方式。 (二)减小载荷及其变化 合理选择刀具参数和切削用量以减小切削力,将毛坯分组,使加工余量均匀,减少加工过程中切削力的变化。 在箱体和主轴加工中,通常要安排时效处理,其目的是消除残余应力。 残余应力(也称内应力) :是指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而残存于零件内部的应力。 特点:始终要求处于相互平衡状态。平衡没破坏之前,零件外表没什么变化,一旦失去平衡,内应力重新分布并伴随有变形发生,使工件原有精度丧失。当内应力超过材料强度极限时,会有裂纹产生。 残余应力会使工件处于一种高能位的不稳定状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基于控制电器(继电器)的抢答器设计素材.doc
- 基于块匹配的人群运动估计素材.doc
- 基于偏微分方程的图像修复算法的性能评估素材.doc
- 机器人创意设计介绍.ppt
- 基于石墨烯的气体传感器素材.doc
- 基于系统聚类的城市综合实力--以安徽省为例素材.doc
- 机器人的组成结构介绍.ppt
- 基于细胞自动机的生命活力模拟的实现素材.doc
- 机器人定位介绍.ppt
- 基于信息融合的变压器绝缘故障诊断素材.doc
- 实验报告六次仿真作业.pdf
- efficient bayesian inference with prior swapping有效推断与事先交换.pdf
- 大物实验参考二级传.pdf
- brain damaged fast walkthrough v0大脑损坏快速演练.pdf
- 文案the one without ski trip317滑雪旅行.pdf
- 地球科学青人才评奖.pdf
- 6 jan peter bredehoft生命周期化工艺安全管理保证装置可靠性.pdf
- 济学院网站部署说明.pdf
- 课程成绩单绝对初学者游戏内容对话关键词汇短语法点21audio abs s2ljpod.pdf
- 奶油奶酪115glove熊教程.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