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2012年海南高考题)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隅,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传入冲击了传统观念 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解析】材料中说佛教传播使父子不和,君臣不义,夫妇疏远,朋友关系不和睦,而儒家伦理观强调三纲五常,佛教与儒家伦理相冲突。A项错误,儒家传统观念仍然是主流;B项作者主张强调儒家伦理的重要性;C项不体现融入本土文化。故答案选D项。 表述错误 不符史实 材料没有体现 5.(2012年海南高考题)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 “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 孟子的仁政思想 C. 阴阳相互依存的关系 D. 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解析】题干主要说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阴阳,万物又产生“仁”;B项材料无法体现“仁政”思想; C项题干不是说明阴阳关系而是阴阳与万物的关系;D项是道家的思想而非儒家的思想。故答案选A项。 材料没有体现 并非材料之意 道家思想,非儒家思想 6.(2012年江西高考题)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题干没有体现 与材料中“各就其资之所近”矛盾 不符合题干主旨 题干主旨符合阳明心学的正心诚意,故选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民异业而同道。”(2)王阳明的心学:心即理也,致良知。具体分析如下:选项A,四民等级秩序在题干材料中看不出来,不合题意,排除;选项B,重新整合社会阶层和题干中“各就其资之所近”意思矛盾,排除;选项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选项D,题干主旨符合阳明心学的正心诚意,正确。 7.(2013年福建高考题)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8.(2013年广东高考题)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陆九渊 9.(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题)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10.(2013年高考山东高考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 B.心外无物? ?? C.吾心即是宇宙??? 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历史现象:三教合一 解析:第(1)问应依据材料概括 材料二: “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大学章句》 (2)材料二主要体现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来,认识事物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观点:格物致知。目的:“穷理”,朱熹把探究 “理”作为认识的最终目标 解析:第(2)问应抓住关键词“格物致知”作答 材料三: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不知吾身之疾痛,无是非之心者也。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王守仁) (3)材料三主要阐述了王守仁的什么观点? 天理就在心中,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 解析:此问注意从材料三中获取有效信息,指出王守仁“致良知”的观点, (4)材料一对材料二、三有何影响? 儒学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我爱这土地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pptx VIP
- 2025社区工作者招聘考试综合基础知识试题(附答案).docx VIP
- 基于Javaweb的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ocx VIP
- 医院危重孕产妇新生儿急救应急演练脚本.docx VIP
- 小学科学新教科版二年级上册1.6.“小房子”展示会教案(2025秋版).doc VIP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重大风险隐患项描述实践指南(【2025】测评报告新增).docx VIP
- 社区工作者综合能力考试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2025年秋新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整册教案.pdf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目录(2023年版).doc VIP
- 急性左心衰护理课件ppt.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