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好学不好仁其蔽也愚
研读赏析 (一)孔子认为学习的原因是什么? 哪几则谈到这个问题? (三)孔子所说的“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学”内涵有没有不同? 疏通课文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 一味地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一味地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放浪没有准则。 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 一味喜欢梗直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因急切而伤害人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一味喜欢勇猛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 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一味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狂妄而不知道天高地厚。 反思:先成人再成才 古谚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意思就是小时候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天生的一样牢固。 近代英国教育家洛克在其作品中说道:“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就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 可是他们一旦养成一种习惯,便不用借助记忆,很容易地、很自然地被接受了。”这些无非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归有光祖母告诉他,他父亲幼时,祖母问他人生信条是什么,归父说: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译文】陈亢问伯鱼(孔子的儿子孔鲤)说:“你从夫子那里得到过与众不同的教导吗?” 伯鱼答道:“没有啊。曾经有一次,(夫子)一个人站着,我孔鲤快步走过庭院(表示恭敬)。夫子说:‘你学《诗》了吗?’我回答:‘没有啊。’夫子说:‘不学习《诗》就不会说话(指话说得不漂亮、没有依循)。’我退回便学《诗》。后来有一天,(夫子)又一个人站着,我孔鲤快步走过庭院。夫子说:‘你学《礼》了吗?’我回答:‘没有啊。’夫子说:‘不学习《礼》,就不能立身处世、立足于社会。’我退回便学《礼》。就听说过这两件事。” ? 陈亢回去,高兴地说:“问一件事情,知道了三件事:听说了学习《诗》的意义,听说了学习《礼》的意义,又听说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五:板书设计 智力差异 为什么要学习 充实自我 学可去蔽 礼 、 文 学什么 《诗》、《礼》 10【原文】子曰:“弟子(1)入(2)则孝,出(3)则弟,谨(4)而信,泛(5)爱众,而亲仁(6),行有余力(7),则以学文(8)。” 【注释】(1)弟子:有两种意义:一是年纪较小为人弟和为人子的人;二是指学生。 (2)入:古代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是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3)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 (4)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5)泛:广泛。 (6)仁:有仁德之人。 (7)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 (8)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译文】孔子说:“后生小子进家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就要敬重长上,谨慎而诚实,广泛地关爱大众而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这几点以后还有力量,就用来学习礼乐制度和文化知识。” 11【原文】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1)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2)。’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3)。’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4)其子也。” 【注释】 (1) 异闻:与众不同的教导。这里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2)言:说话(指话说得不漂亮、没有依循) (3)立:立身处世、立足于社会 (4)远:不亲近,不偏爱。 良好的道德品质 健全的人格 * 通假字: 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 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女 通 “汝” 知 通 “智” 亡 通 “无” 弟 通 “悌” 本课所选的“语录”共有10章,为克服篇数多、教学组织容易松散的缺陷,可把全文切分成:? ?为什么要学(第1、2、3、4 章) 什么是好学(第7、8章) 学的基本内涵?学什么(第5、6、 10、 11章) 2、 充实自我【原文】2 【原文】3 3、学可去蔽【原文】4 显然,孔子承认每个人从出生起,他们的智力是有差别的。那么,我们将如何缩小,甚至是消除这种差别呢?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学习。也就是说,我们学习的第一个原因就是缩小或消除智力差。 孔子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为例,向弟子说明一个道理: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德,都是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学习而得来的。也就是说,只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