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蚊虫的生活史 夏季9-15天完成一代生活史,蚊虫寿命1-4周 成蚊的吸血性 白纹伊蚊对人的攻击性强,多次吸血。有光照比无光照对吸血有利。 白纹伊蚊栖息习性 成蚊多在孳生场所附近栖息: 居民区,多栖息在草丛、灌木丛、空房内等; 建筑工地,多栖息在工地内部积水和阴暗杂物堆放处; 室内,容器积水孳生的成蚊,有在室内栖息的倾向,并多栖息在悬挂的衣服上,及墙面阴暗处。 总之,这些地方能够提供适宜温度 和湿度条件。 登革热疫情现场调查控制技术 登革热防治总目标 及时发现登革热疫情 预防控制登革热续发病例 避免出现较大暴发或流行,减轻登革热的危害。 行动方针 一、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 二、全民总动员,清除孳生地 三、有效监控,控制扩散 四、追踪溯源,管理传染源 五、提高能力,科学防控 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第一步) 1.核实诊断 (1)流行病学资料 (2)主要临床特征 (3)实验室检查 2.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 (2)分布特点调查 (3)传染来源及流行因素调查 (4)媒介调查 (5)病原调查 相关定义 登革热暴发: 一个最长潜伏期(15天)内,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点(例如一个居委会、学校、自然村、集体单位等),发生3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登革热 首次发现病例 1周内,1个县(区),发生5例及以上登革热病例 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第二步)实施控制措施 1. 组织措施 (1)成立防治领导小组 (2)组织专业队伍 (3)广泛深入宣传 登革热疫情调查处理(第二步)实施控制措施 2 .技术措施 (1)疫情报告 (2)疫点、疫区的划分 (3)隔离和管理病人 (4)防蚊、灭蚊 (5)保护易感人群 疫情控制 流行病学调查 (1)个案调查:调查病例发病前二周至发病后5天的活动地点,尤其是活动范围、叮咬史、就诊经过等 (2)病例搜索: ①主动追查旅行史,追索可疑病例。 ②对其发病期间活动地点的接触者或共同暴露者,需跟踪观察一个月(最长外潜伏期加最长内潜伏期)是否有疑似病例发生。 疫情控制 发生登革热暴发疫情时,单靠卫生、爱卫部门控制疫情几乎是不可能的,特别需要的是成立登革热防治领导小组,需要组织措施保障。 领导小组在当地政府的直接领导下,由卫生、爱卫、宣传、教育、城建、交通、财政等部门组成。 疫情控制 爱国卫生运动 发动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灭蚊技术指导工作 发动群众翻盆倒罐,清除室内外伊蚊幼虫孳生地 组织人员分片指导灭蚊工作,检查灭蚊措施落实情况 * 1 * * * * 登革热的诊断 王金芳 绍兴市人民医院 概况 登革热(dengue fever)是由登革热病毒所引起,由伊蚊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突起发热,头痛,全身肌肉、骨骼和关节痛,极度疲乏,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白细胞减少,部分病人有出血倾向。 病原学 登革病毒归于黄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不耐热,50度30min,或100度2min均可灭活。 可分为4个血清型(Ⅰ,Ⅱ,Ⅲ,Ⅳ)。 4型之间有交叉反应。 流行病学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 。 在流行期间,隐性感染者的数量可达全体人群的1/3,可能是最重要的传染源。 流行病学 主要发生于市镇人口集中地区,发病与布雷图指数有关。 雨季为发病高峰季节。 广东省5~10月流行。其中8、9月份为高峰。 有一定的周期性(4-5年)。 流行病学 在东南亚及海南省,埃及伊蚊是本病的主要媒介 在广东白纹伊蚊是主要媒介。 白纹伊蚊孳生于房屋内外的浅水及积水中。 成蚊白天吸血,嗜人血。 埃及伊蚊(左)和白纹伊蚊(右)雌蚊 白纹伊蚊雌蚊 人群易感性和免疫力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发病。由于对不同型别毒株感染无交叉免疫力,因此可以发生二次感染。感染一种病毒型产生的免疫对同型病毒免疫力可持续1~4年,而对异型病毒的免疫则短。 发病机制 登革病毒通过伊蚊叮咬进入人体,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增殖至一定数量后,即入血(第一次病毒血症),然后再定位于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组织。病毒再复制至一定程度,释出于血流中,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 发病机制 体液中的抗体可促进病毒在上述细胞内复制,并可与病毒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抑制骨髓中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系统,导致其减少,出血倾向。 临床分型 典型登革热 轻型登革热 重型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 典型登革热 急性起病,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发热持续3~7天,热型多不规则或呈双峰热。常伴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骨骼和关节疼痛,部分有眼眶后疼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 典型登革热 于病程3~6天出皮疹(或热退后出疹),呈多样性。(皮疹先是充血性,1~3天后变为点状出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