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经验总结.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名医经验总结

名医经验总结 13级康复一班 吴能鹏 学号:201305030140 自从学了这门选修课,我懂得了古代名医的一种高尚情操:修从医之德,常怀律己之心; 长思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 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 学习启迪心智,学习净化思想, 学习陶冶情操,学习升华境界。 对于当今世界许多医生医德的丧失和西方医学对我国中医的冲击,振兴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变得刻不容缓,在发展中医的基础上;我们更应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柏,让我国的中医在新形势下更加发扬光大,然而发展中医药事业更需要学习古代名医的治病方略和他们的思想,在继承传统的医学基础上进行创新来适应新时期的发展需要。 在这门选修课中,老师给我们讲了张仲景,孙思邈,金元四大家的治病方略,下面就用我鄙陋的知识来认识他们的成果和他们的生平事迹。 古代中医所说的伤寒病,除了包括普通的外感病外,通常主要泛指一切热性传染病。在张仲景生活的东汉年间,疾病流行,张仲景的家人也在所难免,据他自己记载,在张氏宗族的二百余人中,自东汉建安元年,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感染疾病而死亡的就占了三分之二。其中患伤寒而死者占十分之七。面对这尸横遍野,疫病流行的惨状,他矢志不渝,勤奋钻研学习《内经》等中医经典。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呕心沥血几十个寒暑,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人类医学史上不朽的名著。 谈到中医,自然离不开方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在方剂学方面又有了新的 发展,他临证处方,法度严谨。在方剂的配伍、用量、用水及煎服法上十分讲究,如强调患者在使用麻黄时要去节,要先煎去沫;让病人服用小柴胡汤时,汤煎后,要去渣再煎。药方中药物组成虽同,因药量不同,则方名各异,如桂枝汤和小建中汤,组方相同,其差别就在于小建中汤中芍药的用量必须加两倍。《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许多方子,如人们熟知的麻黄汤、桂枝汤、白虎汤、大小柴胡汤及金匮肾气丸等,至今在临床上仍被广泛应用。另外,张仲景丰富了方剂使用的剂型种类,如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肛门栓剂、灌肠剂及阴道栓剂等多种。 孙思邈历经隋唐两代,是一位知识渊博、医术精湛的医家。他诊病治疗,不拘古法,兼采众家之长,用药不受本草经书限制,根据临床需要,验方、单方通用,所用方剂,灵活多变,疗效显著。他对民间医疗经验极为重视,经常不辞辛劳地跋山涉水,不远千里访询,为得一方一法,不惜千金,以求真传。他不仅精于内科,而且兼擅外科、妇科、小儿科、五官科、眼科,并对摄生、食疗、针灸、预防、炼丹等都有研究,同时具有广博的药物学知识和精湛的针灸技术。 刘完素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的代表人物。学术上以倡言“火热论”著称,对后世影响较大。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宣明论方》等书。其中最著名的《宣明论方》,是根据《内经》解释病源,其有独特之处。他自己独创的方剂——“防风通圣散”,用药达十七味,为表里双解的有效方剂,直到近代,临床上仍在应用。刘氏一生著述较多,主要有《黄帝素问宣明论方》15卷,《素问玄机原病式》,《内经运气要旨论》,《伤寒直格》3卷,《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三消论》《附《儒门事亲》》,《素问药注》,《医方精要》,其他托名刘完素的著作还有《习医要用直格并药方》、《河间刘先生十八剂》、《保童秘要》、《治病心印》、《刘河间医案》等。后人多把完素的主要著作统编成“河间六书”、“河间十书”等,其中或加入金元其他医家的著作。 张从正一生写了十余种医著,后被学生辑为《儒门事亲》一书,共十五卷,详细介绍了汗、吐、下三法的学术观点,记载了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并附有医案。此书对研究攻邪派的学术思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张从正在前人理论与临床的启示下,为纠正时弊,提出一整套攻邪祛病的理论, 并为中医的治疗学充实了很多丰富的内容,成为独具风格的一代名医,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为祖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至今仍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与深入研究。 张氏强调攻邪,将其归纳为汗、吐、下三法。张氏对此三法的运用十分纯熟。他认为,只要邪气存于肌表,尚未深入,便可应用汗法。他所指汗法,包括灸、蒸、熏、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等,“凡解表者皆汗法也。”在具体应用方面,张氏认为首先要明辨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实际应用时,不仅表证可用,诸如有里证者,若兼有表证之象者亦可应用。其中,张子和尤其注重辛凉与辛温发汗之间的分辨,注重从地区、季节、体质、感受邪气、禀性、脉象等方面之不同,以鉴别辛凉与辛温的不同适应证。在使用汗法时,强调汗出之时要周身出遍,要渐渐汗出,且不宜过多,这是十分重要的原则。 对于吐法,他认为凡

文档评论(0)

jiqingyo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