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
加强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重大科技发展的基础。特别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由于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几乎渗透到每一个学科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尽管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连获总分第一,在1992年国际教育进展评估(LAEP)的测试中也名列总分第一,但在简单应用题方面的得分率较低,尽居第九。另据调查,初中毕业生中半数弄不清统计图, 看不懂股票走势图,不理解利润,不会计算分期付款的利息问题。由此可以看到,我国的数学教育有很多优秀的经验和优良的传统,需要认真总结和发扬,但是也必须看到数学教育中存在着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忽略数学的应用,忽视数学与其他学科以及日常生活的联系,忽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就在这种背景下,《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隐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在目前,强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标准》中的数学应用意识
《标准》对数学应用意识作了清楚的刻画,为我们理解数学应用意识提供了基本的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的应用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这是指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对于学生来说,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具有一定的敏感性,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第二,指对数学有一种正确的观念,学习者在对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数学是有用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的应用价值日益体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感悟和欣赏数学之美。
2.面对实际问题,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这是指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学生能主动应用数学知识,对于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学生主动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包括两方面:第一,在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意识;第二,主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具有应用意识的学生,善于把问题与已有的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并积极地进行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能否从数学角度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反映了人的基本数学素养。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是《标准》实施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教学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要充分注意。
1.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价值观
从数学教育哲学上来讲,决定一个学生数学修养的高低的最为重要的标志是看他如何看待数学,如何理解数学,以及能否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价值观,找到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点。要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要不断地启发学生平时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关心未来,用数学的眼光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观察,感悟,内化和概括,形成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2.多设置一些“生活化” 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应以学生自身周围环境中的现象、自然、社会和其他科学或数学中的问题为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设置有层次的问题串,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与交流的活动,提炼出数学现象。好问题必须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现实性
在学习新知前,我们提供给学生学习的素材应富有现实性,可以在课上引入许多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数据或生活化的图片等。譬如:在“讲打折销售”时,把商店几种衣服打折的照片呈现出来,使人身临其境。又如:在讲“有理数减法”之前,可以让学生通过天气预报搜集当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并提出如何计算这天的温差。学生对此熟悉,感兴趣,很快就能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
(2)有趣性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应该根据所授内容和课型要求,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譬如,在学习“展开和折叠”时,可先创设一个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问题情境:(拿出一个纸盒演示)在一个正方体的两个相距最远的顶点处逗留着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蜘蛛沿哪条路线爬到苍蝇处,所爬的路线最短?学生对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他们根据自己具备的生活经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立体图形的展开就随之引入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