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_第二章 射线检测
第二章 射线检测
§2.1射线检测概述
1 定义
射线检测是利用各种射线对材料的透射性能及不同材料对射线的吸收、衰减程度的不同,(使底片感光成为与材料内部结构及缺陷相对应的黑度不同的图像),检测出物体内部缺陷的种类、大小、分布状况并做出评价的一种无损检测技术。
2 分类
3 历史
1895年,德国科学家伦琴(19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利用气体放电管(阴极射线管和铂氰化钡荧光屏)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种可以穿透物体的贯穿性辐射,由于当时对这种辐射的性质还不了解,因此被命名为X射线(也称伦琴射线)。
时隔一年,由法国的亨利·贝克勒尔(和皮埃尔·居里夫妇(钋Po;镭Ra)一起获1903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利用铀盐和感光板进行实验时,发现了铀能发射出一种类似于X射线的辐射线;称为放射性。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1908诺贝尔化学奖)发现,实际辐射里面含有γ射线,α射线(He++),β射线(负电子流),并认为:辐射是某些元素的特征,产生这种辐射的原子以其特有的速率变成为新的原子(嬗变),这种辐射就是射线。这称为放射性。
卢瑟福提出有核原子模型,人们开始用射线(α粒子)轰击原子核(汤姆逊:无核原子模型)
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1932年发现中子(193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4年,意大利,费米开始用中子射线轰击铀原子(获193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高纯度石墨减速→慢中子→链式反应→原子弹,1942,镉棒,芝加哥大学)
(增殖系数)
1911年,德国的米勒博士,制造出第一只X光管。
1915年,利用X射线,透照物体,获得物体影像,最早的射线照像技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等国开始采用X射线和γ射线对飞机的重要零部件进行射线照像。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射线探伤已成为一门比较成熟的无损检测技术。
§2.2射线检测的物理基础
1 射线分类
分为电磁辐射和粒子辐射两种
电磁辐射:波长较短的电磁波,其辐射的能量子为光(量)子;
粒子辐射:速度高、能量大的粒子流
X射线:λ=0.0006~100nm,常用λ=0.001~0.1nm;(比紫外线更短)
γ射线:λ=0.0003~0.1nm,穿透能力更强;(适用于大厚度材料)
中子射线:λ=0.152nm(0℃);λ=0.130nm(100℃),常用于特殊部件(例如放射性核燃料元件)
2 射线的产生
1)X射线的产生
X射线发生器
阴极灯丝通电加热→放出电子→在高电压作用下,飞向靶面→撞击阳极靶面→产生X射线。(轫致辐射)
①连续X射线
在X射线管中,高压电场(几万伏~几十万伏)加速了阴极电子,当具有很大动能的电子达到阳极靶面表面时,由于其猝然停止,它所具有的动能必定转化成为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
由于电子被停止的时间和条件不同,所以辐射的X射线具有连续变化的波长,称为连续X射线。(E=hv)
②特征X射线(标识X射线)
如果电子的能量达到相当数值,即足以打出靶原子(钨、钼)内壳层上的一个电子,该电子或者处于游离状态,或者被打到外壳上的某一位置,于是内壳层上就有一空位,临近壳层上的电子便来填空,这样就产生相邻壳层之间的电子跃迁,这种跃迁将发射出线状的X射线。显然这种X射线与靶金属原子的结构有关,因此称其为标识X射线或特征X射线。(能量(波长)一定)(E=hν)。
实际中的X射线中既有连续谱,又有特征谱,但主要是前者。
2)γ射线的产生
天然放射性同位素产生,如镭(Ra)226,铀(U)235
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产生,如钴(Co)60,铱(Ir)192
3)中子射线的产生
用质子、氘核、α粒子或其他带电粒子或γ射线轰击原子核,给予原子核能量超过中子的结合能时,中子便被释放出来。
3 射线的特性
1)具有穿透物质的能力
X射线、γ射线:原子序数↑→吸收↑→穿透↓;
中子射线:原子序数↑→吸收↓→穿透↑。
2)电中性
3)波粒二象性
存在折射、反射、干涉、衍射等现象
4)能使气体电离,杀死细胞
注意防护问题
4 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和衰减定律(X,γ射线)
1)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射线穿过物质时,将与物质中的原子发生撞击,产生能量转换。
主要有以下三个过程,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电子对的产生;另外还有少量的汤姆逊效应。
①光电效应
E1MeV
光子消失,光子的能量把电子从原子中逐出,剩余能量作为电子的动能被带走。
(次级标识X射线是外层电子填空跃迁所释放出来的能量)
②康普顿效应(散射)
一个光子撞击到一个电子时只释放它的一部分能量,结果光子的能量减弱,并在与初始方向成θ角的方向上散射,而电子则和射线初始方向成φ角的方向上散射(能量守恒)(1923年发现,1927年获诺贝尔奖)(康普顿-吴有训效应)
③电子对效应
E1.02MeV,能量较大;
一个具有足够能量的光子释放出它的全部动能而形成一个电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锅炉本体检修工职业技能鉴定高级工试题.docx VIP
- 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汇总.docx VIP
- [中国青铜器]01.第一章 概论.pdf VIP
- 德国探亲签邀请函中德文对照.docx
- 2024山西太原市古交市招聘劳动保障工作站和社区低保工作站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答案带详解.docx VIP
- 2025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真题及模拟试题汇编.doc VIP
- it审计的组织与实施(培训课件).ppt VIP
- 2025社区两保人员考试真题及答案.doc VIP
-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及课堂镜头.doc VIP
-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与个体化治疗研究进展.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