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同磷化工艺对套管螺纹粘着性能影响(精选)
不同磷化工艺对套管螺纹粘着性能的影响
螺纹粘着属于粘着磨损,即由于粘着作用,摩擦表面的材料由一个表面转移到另一个表面所引起的磨损。对于套管来说,是指在上、卸螺纹过程中,管体和接箍的螺纹啮合表面相对运动时发生的粘着磨损。近年来,我国陆上油田发生了多起因螺纹粘着引起的套管联接螺纹泄漏、落井等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根据金属学及摩擦学理论,粘着磨损特性是一个多因素的系统特性,因此,引起螺纹粘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影响因素有螺纹参数、材料性能、接箍表面处理、紧螺纹扭矩等[1]。现文主要通过实物试验的方法,借助电子扫描分析,就接箍表面2种不同的磷化处理对套管螺纹抗粘着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 试样准备 为了研究不同磷化工艺对螺纹粘着性能的影响,尽量减少和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我们将国内某厂家生产的成分、力学性能及螺纹参数相近的同钢级套管和接箍分成2组,对其接箍螺纹表面用2种不同的磷化工艺进行处理 其成分、螺纹参数、力学性能分别如表1~3 。
表1 套管管体化学成分分析结果 质量%
规格外径×壁厚 mm 编号 元素的含量 C Si Mn P S Cr Mo Ni Nb V Ti Cu D×B 1 0.16 0.14 1.18 0.017 0.006 0.027 0.010 0.196 0.029 0.005 0.020 0.193 2 0.16 0.14 1.18 0.016 0.006 0.027 0.010 0.192 0.028 0.005 0.020 0.188
表2 螺纹参数测量数据 编号 锥度A**/mm.m-1 螺距偏差Δt/mm.25.4mm-1 齿高偏差Δh/mm 紧密距偏差Δts/mm 1 外螺纹 62.5 -0.038 -0.013 -0.54 内螺纹 61.5 -0.038 -0.013 9.60 2 外螺纹 63.0 0.000 0.000 -0.42 内螺纹 63.5 -0.013 0.000 9.12 标准要求 内螺纹 62.5+5.2-2.6 ±0.076 +0.051 -0.102 9.54±3.18 外螺纹 62.5+5.2-2.6 ±0.076 +0.051 -0.102 -0.06±3.18
注:内螺纹表面经磷化处理。
表3 拉伸性能试验结果
焊管规格及编号 部位 方向 抗拉强度δb/MPa 屈服点δ/MPa 伸长率Ψ/% 1 管体接箍 纵向 584 480 32.8 横向 587 458 31.4 纵向 752 637 28.4 2 管体接箍 纵向 543 483 34.8 横向 547 461 33.0 纵向 749 641 23.6
第1种采用锌系磷化,其磷化工艺为: 碱洗:浓度10.5pt*,温度80℃,时间12min;活化:浓度1.2g/L**,室温,时间12 min;磷化:浓度28.5pt,温度80 ℃,时间12min。 第2种采用锌-锰系磷化,其磷化工艺为: 碱洗:浓度60pt,温度60℃,时间12min;活化:浓度0.5%***,室温,时间12min;磷化:浓度32.8pt,温度70℃,时间12 min。2 上卸螺纹试验 第1种工艺试验套管共进行2次上卸螺纹。第1次按照位置紧螺纹,外螺纹恰好无外露螺纹牙,其中J*=14.85mm,扭矩3600N.m,结果无螺纹粘着;第2次按照扭矩紧螺纹,设定扭矩6100N.m,为最大推荐扭矩的1.5倍,实际紧螺纹扭矩6400N.m,卸螺纹后发现螺纹粘着。 第2种套管紧卸螺纹3次,第1次紧螺纹扭矩达6 147 N.m,接近第1种套管紧螺纹扭矩;第2次紧螺纹扭矩为4 086 N.m,第3次为4 229N.m,卸螺纹后均未发现螺纹粘着。3 分析讨论 在进行上、卸螺纹试验之前,对2种工艺试验接箍螺纹表面的磷化膜进行扫描电镜分析,微观形貌如图1所示,其厚度及与基体的结合情况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第1种接箍的磷化膜微观上呈片状,粗大、松散,在宏观上表现为磷化膜颗粒粗大、不致密,而第2种工艺试验接箍的磷化膜微观上呈细颗粒状,反映在宏观上为磷化膜均匀、致密;第1种工艺试验接箍的磷化膜较薄,约4 μm,而且与基体结合不紧密,第2种工艺试验接箍的磷化膜厚约8 μm,而且与基体结合紧密
a 第1种工艺试验接箍 b 第2种工艺试验接箍图1 磷化膜的微观形貌 1000×
a 第1种工艺试验接箍 b 第2种工艺试验接箍图2 磷化膜的厚度及与基体结合情况 3000×
紧卸螺纹试验后在第1种工艺试验发生螺纹粘着的接箍中选1个 编号为1 ,在第2种工艺试验未发生螺纹粘着的接箍中选1个 编号为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