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课程总结.ppt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构造课程总结

2、断层岩的分类 (1)断层角砾岩: 张裂角砾岩:由大小不等的棱角状角砾和更小的碎粒组成,角砾无定向、大小混杂,胶结物多为外来的充填物,常见于张性断裂带中。 压碎角砾岩:角砾的棱角有不同程度的圆化或呈透镜状,具定向排列。压碎角砾岩多见于逆断层和平移断层中。 (2)碎裂岩:在断裂带中,原岩被压裂、压碎,以至原岩的结构已不保留,原岩中的矿物发生变形及压碎现象。 (3)超碎裂岩; (4)玻化岩:岩石在强烈的研磨和错动过程中局部熔融,后又迅速冷却,形成外貌似黑色玻璃状的岩石,又称为假玄武玻璃。 (5)断层泥; (6)糜棱岩:岩屑及其组成矿物几乎全被碾压成粉末(粒度小于0.5毫米)在显微镜下呈明显的定向排列,具糜棱结构。 四、断层的识别标志 1、地貌标志: (1)断层崖 断层两盘的相对运动,常使断层的上升盘形成陡崖,这种陡崖称之为断层崖。 (2)断层三角面 断层崖受到水流的侵蚀切割,形成沿断层走向分布的一系列三角形陡崖即断层三角面。 (3)错断的山脊和水系 山脊和水系沿某一方向错断常常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 (4)湖泊、泉水的带状(串珠状)分布 2、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3、构造标志: 断层的活动总是留下许多构造现象,这些现象是判别断层存在的重要标志 (1)构造线不连续现象 指断层常造成岩层的地质界线、不整合界线、褶皱的枢纽、轴线等在地面上突然中断或错开的现象。它是断层存在的直接标志。 (2)摩擦镜面、擦痕、阶步等标志 断层的运动使断层面处的岩石经摩擦而成为光滑的平面称之为摩擦镜面。同时断层面上也可见擦痕、阶步等构造,这些都是判别断层存在的标志。 (3)构造强化现象 构造面理,岩层产状突然变化、节理化、劈理化带的突然出现、小褶皱急剧增加、挤压破碎现象、牵引构造等。 4、构造岩标志: 由于断层两盘的相对错动,导致断层面附近的岩石破碎、碾压变形,甚至发生重结晶作用和矿物的定向排列,产生新矿物,形成与原岩明显不同的新岩石,即构造岩(构造角砾岩、碎裂岩、糜棱岩、断层泥等)。构造岩的存在是断层的直接标志,其延伸方向就是断层的延伸方向。 5、沉积相变化、岩浆活动、矿化作用、蚀变等,以及地球物理特征。 断层是地壳中的软弱带,特别是深大断裂常为岩浆的侵入和喷出提供了通道。如果岩脉或矿脉呈带状分布,往往是断层存在的标志。岩脉和矿脉的产状总体代表了断层的产状。 另外,由于岩浆的侵入使断裂带两侧的岩石发生接触交代作用,形成矿化带或蚀变带,这些也可看作是断层存在的标志。 五、断层两盘运动方向的判别 1、断层带中的牵引褶皱 在大的断层两侧有时可见一组与断层走向斜交的褶皱称之为牵引褶皱。牵引褶皱的弧形弯曲突出方向指示本盘的运动方向。 2、张剪裂脉或张剪节理 3、根据断层面上的擦痕、阶步及断层带中的构造透镜体判别两盘运动方向 擦痕 由粗—细的方向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阶步 正阶步:陡—缓的方向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反阶步:陡坎对着的方向为本盘运动方向。 构造透镜体 构造透镜体的长轴与断层面锐夹角的方向指示对盘运动方向。 4、根据两盘地层的新老关系 一般来说,正断层上盘新,逆断层上盘老。 对于走向断层:上升盘出露老地层,下降盘出露新地层;如果地层倒转或断层倾角小于岩层倾角,老岩层出露在下盘。 对于横向切过褶皱的断层:如是背斜,上升盘核部变宽,下降盘核部变窄;如是向斜,上升盘核部变窄,下降盘核部变宽。 5、根据标志体的错开 六、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 1、断层相对活动时间的确定 (1)断层切过层序完整的一套地层或岩体时,则断层形成在这套地层的最新地层或最新岩体之后。 (2)如果断层被不整合覆盖或被岩体切断,则断层形成于不整合面上最老地层以前或岩体之前。 (3)不同走向的断层相互交切,被切断的断层形成较早。 2、断层活动的绝对年龄的确定 断层带中的岩脉一般与断层同期形成,可通过岩脉的放射性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的方法以及断层带中新生矿物测年方法(ESR、TL/OSL、14C等)来测定断层活动的绝对年龄。 七、断层的形成机制研究 1、断层的双层结构(西布森模式) 对于深大断裂(深度15公里)而言,随着深度的增加断裂由脆性变形逐渐变为塑性变形。既具有双层结构,也称之为西布森模式。该模式可分为三个变形区: (1)浅表变形区 深度在地表至地下1- 4公里,以断层带中充填未固结的断层角砾为其特征。 (2)浅层固结脆性变形区 深度在1- 4至10-15公里,以断层带内发育固结的压碎角砾岩、碎裂岩(原岩结构、构造可辨)为其特点,形成温度350度。 (3).深层塑性变形区 深度10-15公里,断层带内发育面理化糜棱岩(原岩结构、构造不可辨)为其特

文档评论(0)

yy55893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