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的诗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晓风的诗歌

晓风的诗歌 《诗》:意之美 境之妙 摘要: 《诗经》是各种意象的集合,或平铺直叙,或婉转曲折,亦或是以此意象喻彼意象,构成一幅幅或静或动,或悲或喜的意境图画,说不上对《诗经》有多深的了解,本文单纯从笔者眼中所见之《诗》来简析它的意象之美,情境之妙,主要对其中数篇的意象进行赏析,并与其他作品做相应的对比分析,来领略《诗经》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但受审美水平的限制,如有浅薄疏漏之处,还望不吝赐教。 关键词:《诗经》 意象情境画面感 学者陈铁镔在其《诗经解说》一书中曾说,“所谓意境,即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完满地融合成为一体所构成的艺术境界。”在读《诗》的过程中不少篇目能带给读者这种审美体验。陈还提到,“这种艺术境界,可以使的读者通过联想、想象,有置身其中的感受,从而在思想上发生共鸣。”笔者认为极恰当的说出了《诗》的这种由意象的组合给读者带来的独特情趣。就像东坡居士赠与诗人王维的赞美之词“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虽然《诗经》中并非篇篇如画,但是不少诗作却也值得细细玩味思索。 最初接触《诗经》是在中学课本上,学的自是国风中的经典名篇《关雎》,当时便被那一系列的意象吸引住了,脑海中便是雾气弥漫的河边,有关雎和鸣的声音,美丽的女子正在河边采摘水草,若隐若现,对爱情充满向往的男子,苦苦追寻佳人而不得,以致夜不能寐。完全就是一幅朦胧的水墨画。不过当时老师在讲解这首诗时竟以作诗之人追求理想而不得来解释,着实使我心中的这幅画减色不少,不过现在渐渐懂得,思想是很玄妙的东西,一件事物总会有无数种解释。也就不再纠结于心了,虽听百家之音,但也坚持心中所好。下面就以“国风”和“小雅”中的几篇详细的分析一下诗经的画面感及审美意趣。 一、朦胧唯美的爱恋 《诗经》中最不缺的就是爱情诗。在“国风”中尤为之多,并留下了许多的爱情名句,例如《邶风·击鼓》中“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在这句话中其实没有什么意象,但是却能给我们一种非常浪漫唯美的画面感,我们脑海中可能就生成这样的画面了:夕阳西下,在橘黄温暖的霞光之中,一对恋人彼此携手,没有过多的言语,只有被夕阳拉长的越来越远的背影,很多恋人都曾有过山盟海誓,有过“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见《乐府·上邪》 )的毅然决然,可是坚持下来的又有几个?这种相守白头不知令多少痴男怨女心碎。除了这种至死不渝的爱恋,还有求而不得的典型《秦风·蒹葭》,这也是笔者特别喜欢的一首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中“蒹葭”、“白露”、“霜”等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秋水伊人写意画:在深秋的的小河边,是望不尽的芦苇,微风阵阵,芦苇轻摇。大地上早已落上一层秋霜。一个满怀愁思的人行走在水边,追寻着那个思慕已久的姑娘,可是美人总是若即若离,终而不得。所有的意象都有一种凄凉的美感,所有的意象叠加在一起给我们一种非常朦胧的距离感,亦诗亦画,极富感染力。 二、伤别离,家国之思 表现离愁别绪,家国之思也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主题。如《小雅·采薇》一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中出征的男子在春天的时候离家,在一个寒冷的大雪纷飞的冬天才归来,杨柳惜别,是对家的不舍,但是国家有难,岂能旁观。待到归来之日,悲喜交加。如此将景与情完美的契合在了一起,显得非常有力量,特别能打动人。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他的著作《诗论》中《诗的境界——情趣与意象》一篇当中对这一句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情趣恰隐寓于意象,可谓达到象征妙境”。特别是“柳”这一意象的运用,表现那种情感的难分难舍恰如其分,这也对后来的文人骚客写离别之思产生了深厚的影响。后人有折柳送别的名句,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雨霖铃·寒蝉凄切》),李白有诗云,“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大概就是沿袭诗经传统,如今,“柳”便与送别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然,除了写征夫对家的思念,《诗经》中写妻子思恋丈夫的诗句也有不少,《卫风·伯兮》一篇中写丈夫从军,妻子在家的情形“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此刻,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无心梳妆的思妇形象,或独坐梳妆台,或倚门翘首而立,望着丈夫离去的方向,苦苦等待,头发凌乱,也无心去理,由此,思妇内心的苦闷与离愁一下显得明了起来,有着即时的画面感,这一篇的最后一句“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更是又进一步,谖草即忘忧草,将它置于北堂之上也是无法令其忘忧的。相思何其苦,又岂能是一株小小的忘忧树能解决的了的,一语而意境全出,读来也能读者感到深深的哀愁与怨怼。这也是《诗经》的艺术魅力,短短数句就能感染人,打动人。 三、生活中,平淡亦有魅力 结

文档评论(0)

raojun00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