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产物化学一:疟疾和青蒿素资料.pptx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然产物化学学习课件一 疟疾和青蒿素 1.疟疾 1.1 疟疾的传播途径 1.2 疟疾的危害 脾肿大 独特症状为间歇性发冷发热,俗称“打摆子” 世界范围内,呈现临床症状的病例每年就在3亿到5亿之间,每年因患疟疾死亡的人数在一到三百万之间,其中大部分为儿童。儿童、孕妇、旅游者和各地的新移民对本地流行的疟原虫免疫力较差,故是易患疟疾的高危人群。疟疾主要的流行地区是非洲中部、南亚、东南亚及南美北部的热带地区,这其中又以非洲的疫情最甚。就中国而言,疟疾主要的流行地带为华中华南的丛林多山地区,但疫情远较非洲为轻。 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非常高。 在近代、现代战争中,由于疟疾在军队中流行,造成严重减员的实例更是不胜枚举。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欧洲战场交战的各国军队,由于疟疾而造成大量减员有数十万人之多。第二次世界大战(1942-1945年),双方军队都为疟疾所苦。尤其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美、日两国军队在热带地区作战,都因疟疾流行造成大量减员。其中著名的是1944年,日军出兵印缅边境,在因帕尔战役尚未全面展开时,10万军队就有6 万余人患疟疾,不战自溃。 据当年有关资料记载,美军因疟疾而造成的非战斗减员比战伤减员高出4-5倍。1965年,驻越美军的疟疾年发病率高达50%。在越南波来古到柬埔寨边境地区的一次作战行动中,疟疾发病率为20%,在不到两个月里,有的部队疟疾的感染率达到100%。据报道,1967-1970年4年间,侵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万人,但实际上大大超过了这个数字。美陆军司令部预防医学部主任就说过,在驻越美军中,疟疾的发病远远超过官方发表的数字。因此,美军卫生署负责人称,“疟疾是令驻越美军最感头痛的头号军事医学问题”。 同样,越南北方进入南方的部队,也遭受了疟疾的严重影响。据当时的信息,在美军轰炸与严密封锁下,有的北方部队进入南方战场,经过一个多月的长途行军,一个团的兵力到达南方战场后,真正能投入战斗的只有两个连的兵力。其余指战员因感染疟疾送被送往后方治疗。 1.3 5.23项目 越南战争时期,越南领导人为此向中国方面求援,希望能够得到有效的抗疟药物。为了援外、战备紧急任务的需要,国家科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于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饭店召开了“疟疾防治药物研究工作协作会议”(此后项目代号称523任务),组织国家部委、军队直属及10省、市、自治区和有关军区的医药科研、医疗、教学、生产等单位,针对热带地区抗药性恶性疟疾严重影响部队战斗力的问题,开展防治药物的研究。从此拉开了新中国抗疟新药研究的序幕。 2. 青蒿素 早在19世纪初,人们就已经从金鸡纳树皮中得到了药物奎宁,它曾一度成为治疗疟疾的最有效药物。二战后,模仿奎宁的基本结构合成的药物如氯喹、伯喹等也曾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但自1960年代开始,具有抗药性的疟原虫让曾经的特效药全都失去了效果。 问题: 1.植物金鸡纳树治疗疟疾的历史和有效成份。 2.喹宁的植物来源和它及其衍生物的人工合成合成方法。 喹啉 全国5.23办公室”从两方面筛选新药,一是化学合成新的抗疟药,一是从调查传统的中药和民间草药常用的抗疟药着手,并分别成立了两个协作组,“中医中药专业组”就是其中之一,试图通过传统中药或民间草药寻找符合要求的抗疟新药。 1969年屠呦呦被任命为“523”项目中医研究院科研组长。她首先从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地方药志的单、验方入手,还走访当时中医研究院内老中医专家,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整理了一个从2000余方药中选编的以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方药集,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研究,组织鼠疟筛选。但是效果斗不理想。后来采用乙醇冷浸法将温度控制在60℃,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效价有了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使鼠疟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当时共筛选了两百多种中药,并终于在1971年10月从中药青蒿中获得具有100%疟原虫抑制率的提取物,取得中药青蒿抗疟的突破。后来又经去粗取精,于1972年11月8日得到抗疟单体—青蒿素。 1973年,青蒿素的抗疟功效在云南地区得到证实。后来,山东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等单位也从黄花蒿中获得了青蒿素结晶。同年,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和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等单位开始着手青蒿素化学结构的确定工作。1975年底,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确定了青蒿素的确切结构,后又在1978年确定了青蒿素的绝对构型。1977年的《科学通报》介绍了青蒿素的化学结构,1979年在《化学学报》发表的《青蒿素的结构和反应》又更详细地介绍了青蒿素的相关化学反应。 屠呦呦的关键作用表现在,她提出了用乙醚提取青蒿中有效成分的方法。之前研究人员所使用的水煮法

文档评论(0)

bbnm5885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