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粘土表面的吸附作用研究进展赵胜绪 石工11-10班摘要:本文综述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粘土表面吸附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吸附等温线及其通式,以此来阐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粘土表面的吸附机理,并对驱油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研发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词: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吸附等温线;吸附机理引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石油工业,尤其是在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应用最为广泛,其中,用于油田开发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约占工业用量的17%[1]。复合驱是油田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手段,在三元复合驱(ASP)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作为驱油剂向油藏深部运移的过程中易与粘土表面发生吸附而造成损耗,引起驱油效率大大降低,从而导致提高采收率效果不明显[2]。本文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粘土表面的吸附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我国开展相关基础研究,准确评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粘土表面的吸附作用状况,研制符合我国油田特征的新型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提供科学参考。研究进展1944年R.G.Aiken首次发现棉花、羊毛从水溶液中吸附烷基硫酸盐的吸附等温线在CMC附近出现最大值并跟随一个最小值。七十年代以来,随着化学驱提高采收率研究的发展,J.B.Lawson(1978),H.S.Hanna和P.Somasundaran(1979),杨承志(1983)等使用不同的体系得到了类似的结果。尽管有人发现了符合Langmuir模型的吸附体系,但是许多人对经典的B.E.T理论和Langmuir模型能否解释两亲物质在固体表面的吸附层状态表示怀疑。后来,两亲物质的吸附理论有了很大发展[3]。杨承志(1988)对表面活性剂吸附理论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R.S.Schechter的相分离模型、J.M.Cases的热力学模型和P.Somasundaran的胶束排斥模型。朱徙瑶和顾惕人(1990)为阐明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的吸附规律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报道了各种类型的吸附等温线,包括Langmuir型(L)、S型(S)和双平台型(LS)等温线。先是提出了二阶段吸附模型,后来又根据质量作用定律从理论上发展了计算表面胶团聚集数n、表面聚集平衡常数k和表面聚集自由能的方法,并将两者相结合首次推导出适用于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吸附的通用等温线公式,可以定量描述各种类型的吸附等温线,从而更加便捷地获取表面活性剂吸附过程的重要资料[4]。近些年来,随着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多。魏宏斌(1996)对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粘土矿物表面的混合吸附规律进行研究,成功地将吸附等温线与吸附平衡溶液的电导率曲线有效地结合起,提出了可能的吸附机理,很好的解释了吸附等温线的最大值[5]。田仲强(2002)和王业飞(2002)对阴离子表面活性ABS剂在油砂和净砂表面的吸附规律进行对比研究并得出相似结论,ABS 在油砂和净砂表面上的吸附等温线均呈典型的“S”型,ABS 在净砂表面的吸附量是在出现最大值且经历较小幅度的下降后出现一个平台 ,而在油砂表面的吸附量是在出现最大值后大幅度下降,表明用油砂来考察表面活性剂的吸附损耗更接近实际地层情况[6,7]。张志军(2003),程斌(2004)和郑延成(2005)讨论分析了石油磺酸盐与其他表面活性剂复配体系的低表面张力特性以及在驱油过程中的沉积损耗和在油砂表面上的吸附损耗,并指出改性石油磺酸盐和结构性能关系清晰的合成石油磺酸盐是今后的发展趋势[8-10]。唐善法(2008)和吴文祥(2013)利用静态吸附实验法研究了阴离子双子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的吸附规律,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浓度下其吸附量随着温度的升高、盐和碱浓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后趋于平稳且低于常规单链表面活性剂,随着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双子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的吸附等温线服从 Langmuir 等温方程[11,12]。2 吸附等温线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稀溶液与粘土矿物的理想吸附等温线可分为四个区域(如图1)。Ⅰ区:符合亨利(Henry)吸附法则,吸附量与表面活性剂平衡浓度呈线性关系,表面活性剂分子极性基取代Cl―和OH―,形成“平躺”的专性吸附(Stern层吸附)。Ⅱ区:吸附等温线的斜率增大,表面活性剂分子对固体表 面的覆盖度增加,由于烷烃链间的协同效应,表面活性剂分子形成“聚结”的单分子“直立”排列并向双层排列过渡,呈现双层吸附和Stern层吸附共存的状态。表面活性剂分子的这种“聚结”体,称为“半胶束”或“准胶束”,开始形成半胶束或准胶束的浓度称为“临界半胶束浓度”(CHC)或“临界准胶束浓度”(CAC)。Ⅲ区:吸附等温线的斜率减小,固体表面的最佳位置吸附已经被完全占据,形成双层吸附。由于第二吸附层表面负电荷的存在,开始出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pdf VIP
- 第2讲古代中国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课件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pptx
- 履带式起重机检查表(检查).doc VIP
- 2023年内蒙古政协办公厅所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8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共500题)含答案详解.docx VIP
- (完整word版)GB_T18983-2017_淬火-回火弹簧钢丝.pdf VIP
- 安川E7变频器说明书.pdf
- 小学数学答题卡模板222222.doc VIP
- 幼儿园:《拜访春天》主题审议详细版.docx
- 云南电网公司2024年招聘71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笔试参考题库答案题库大全附答案【A卷】.docx VIP
- 2024年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100题).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