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谢中元:“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诗美价值10.13.doc
“讽荔”之外:广府诗人谭莹《岭南荔枝词》的诗美价值(
摘要:荔枝作为岭南佳果,在中国古代曾流行于北方。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枝意象不多,只是因唐贵妃嗜荔被诗人屡次抒咏,使“讽荔”成为古典咏荔诗一个典型模式。清代广府诗人谭莹[1](P644)又《本草纲目》云:“荔枝始传汉世,初惟出岭南,后出蜀中。”[2]荔枝因其独特的生理性和幽远的地域性,成为历代诗家的抒咏对象,富有诗性特质的荔枝意象散存于各类诗词当中。其中唐代杜甫、白居易、杜牧、韩偓、徐夤、薛涛,宋代曾巩、苏轼、陆游、杨万里、黄庭坚等。明清两代,作品。如广州荔枝湾唐荔园落成,举行结社征诗,便有咏荔诗1000多首。[3](P195-196)可见最终徒劳,荔枝自汉代被作为贡物运至北方始,就开始被文人注意,开始进入文学作品的书写中。西汉司马相如《上林赋》首开咏荔先河,如“答沓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4](P182),此篇没有专写荔枝,仅将离支即荔枝[5](P683)可谓极尽具象描摹之能事,呈现了一个北国诗人对荔枝的审美想象与赞美。
荔枝作为岭南果品,虽时被文人笔墨青睐,堪称水果中的翘楚,但在古典咏物诗意象中并不是大面积被普及的。水月花鸟、梅兰竹菊,举凡可视可听之物,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或被作为纯粹审美意象,或被当做美刺比德之物,或被用作抒情遣怀的媒介,多被叙写得意象成熟、情境圆融。以《全唐诗》[6]的检索为例,“梅”字出现1122处,“兰”1837处,“竹”3510处,“菊”780处,“四君子”因其绵延的比德传统和人格意蕴得到了诗人广泛偏爱,水、月、花、鸟意象出现的频率就更加惊人。相对来说,“荔枝”(又名荔支)在《全唐诗》中出现仅67处,“荔”字出现129处,绝大部分关于荔枝的诗都是北方诗人亲历或送友人到蜀、福州、连州、广西等荔枝产地的灵感之作,有的仅提名而已。
这表明在唐代之前,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荔诗意象书写偏少,不外乎如下缘由:第一,荔枝此时是口腹之欲的对象,作为与欲望相勾连的水果种类,对它的食物性印象是一种无法逾越、先验潜在的集体记忆,其内涵被剥夺了向纵深拓展的诗性可能和空间,因此导致荔枝未能被完全纳入精神视野下的诗性筑造。即使倾尽力量描述也不能消尽形而下的物质性功能,上升到纯粹审美领域。第二,是因为荔枝为岭南佳果,成熟之后“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7],不易保存。古时因空间距离和交通障碍,荔枝注定只能在北方上流社会和权贵阶层中流行,无法作为南北通行的水果被大众共享,能享受荔枝真味的北方诗人是极少数的。唐玄宗朝名相、广东韶关籍诗人张九龄曾在《荔枝赋》中言“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夏季,其实乃熟,状甚瑰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但“余在西掖,尝盛称之,诸公莫之知,固未之信。”[8]很有一部分北方人竟不知晓,实在遗憾。由此,荔枝未能被广大文人采撷为咏物诗的写作对象。
二、“讽荔”:古典诗词中“荔枝”意象书写模式
唐贵妃嗜荔与荔贡是中国文人所共知的史实,这段历史典故却开辟了荔枝纳入文学书写的一种主流模式。《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一》云:“妃(杨贵妃)欲得生荔枝,岁命岭南驰驿致之,比至长安,色味不变。”[9](P1990)同样《二十六史·新唐书》云:“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10](P7932)唐玄宗为迎合杨贵妃喜食荔枝之嗜好,密诏岭南及涪州进贡荔枝,好色而远德。荔枝的命运与这段历史发生重要瓜葛,或者说因为这段典故,咏荔诗骤然增多。在诸多文人的想象中,荔枝被借用于讽喻时政,使得“讽荔”诗在中国古典咏物诗中占有一隅地位。
荔枝口感美妙,晋身宫廷珍果,杨贵妃嗜荔常被文人们当作安史之乱的一段教训予以描写。杜甫、杜牧、苏轼等诗人都有借荔讽史的诗歌存世。杜甫的《解闷》组诗(有四首专咏荔枝)对此曾反复咏叹:
先帝贵妃今寂寞,荔枝还复入长安。炎方每续朱樱献,玉座应悲白露团。 (第九首)
忆昔沪戎摘荔枝,青枫隐映石通巡。京华应见无颜色,红颗酸甜只自知。 (第十首)
翠瓜碧李沉玉瓷,赤梨蒲桃寒露成。可怜先不异枝蔓,此物娟娟长远生。 (第十一首)
侧生野岸及江浦,不熟丹宫满玉壶。云壑布衣始背死,劳人害马翠眉须。 (第十二首)[11]
四首诗植根于贵妃与祸乱有关的史实,由杨贵妃食荔生发联想,将荔枝风味系于国家治乱,直抵唐代致乱之由,称得上借助荔枝表达讽谕的经典之作。明人王嗣爽认为杜甫“因解闷而及荔枝,不过一首足矣,一首之中,其正言止‘荔枝还复入长安’一句,正言不足,又微言以讽之。微言不足,又深言以刺之。盖伤明皇以贵妃召祸,则子孙于其所酿祸者,宜扫而更之,以亟苏民困。”[12]杜甫在咏荔中注入历史深怀,附加政治评判,显得意蕴深挚,内义宏富。此后,荔枝作为祸乱之源的意象被不断重复和强化,张祜钱珝张祜马嵬坡尘土已残香粉艳,荔枝犹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