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夜书所见改写_0
夜书所见改写
《夜书所见》教案设计
教学过程:ǎā
一、看图导入,营造诗境。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1.上课之前,老师先要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幅图,在这幅图中,你们看到了一些什么呢?
2.我们的同学观察得真仔细。在南宋的时候呀,有位大诗人——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夜晚,他外出散步,见到了我们这幅图上的情景,可他竟只用了短短的几十个字便把这幅画用文字写了出来,我们来读一读。(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诗文,理解诗题。
㈠理解题意。
1、我们学过一首诗《所见》,回顾一下,“所见”是什么意思呢?(所看到的。)
2、那这个“书”字,我们先来给它组组词。
看书、读书 “看书”中的“书”字是“书本”的意思。
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它指——
想想,和“所见”连接,这个“书”字还有什么意思?
再齐读课题一次。谁说?(书写)。
3、 对,这里有“书写”的意思,这叫做一词多义,现在谁来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 (一生回答,全班齐讲。)
㈡读通诗文
1.题目的意思弄明白了,现在请大家自由把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然后借助下面
的注释,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生自由读)
2.反馈: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生一恩,这位同学有个多音字读得特别标准,是哪个?(这里有个多音字,是哪个?)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
这里应该念第几声。
挑促织是怎样的,谁来说一说。(用枝条从洞里拨弄出蟋蟀)
查字典是理解古诗的一种方法,知道了吗
再请位同学来读一读。
生二:哟,他促织两个字读得真棒,促是平舌音,织则是翘舌音
(促织两个字放在一起,特别难读,注意促使平舌音)
促织。一起读。谁再来读这个词。
非常得流利。看注释,促织俗称——借助注释,同样可以帮助大家理解古诗。 生三:这首诗谁还想读读。
1、你的节奏把握得真好,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他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
(读古诗和读其他文章不同,要把节奏读出来。仔细听,老师读到哪里会稍作停顿?)
2、听出来了吗?对,是按2、2、3的节奏停顿的。
用这种读法,自由在座位上反复读读! 谁来读? 指名读 你读得真有诗味! 谁还想读,想读的都站起来读读。真有味道!
老师也想读,可以吗?我读前2、2,你们读后3(反过来试试。)
三、抓住字眼,感悟诗意。
1、“夜书所见”,作者写的都是自己所见的景物,那他都看到了一些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诗文,把他看到的景物划出来。
2、告诉老师,作者看到了一些什么?
交流:
(1)“梧叶”(板书)
师:对,有梧叶,那梧叶怎么样呢?把这句诗再读一读。
师:“萧萧”指的是什么? (风声。)
师:写风的声音很多,最常用的有哪些?(呼呼)现在我们把“呼呼”这个词放到诗
中间,来对比读一读。(第一二大组,第三四大组)
课件:呼呼梧叶送寒声。
萧萧梧叶送寒声。
通过对比,你读出了什么?
讲解:这“萧”的含义可深了。(课件出示)
“萧”在古代指的是一种草,古人一般用萧萧来表示风声、雨声和马叫声。其
实这些声音听起来和“萧萧”并不像,但是古人通常用它来描写秋冬的景色,
来表达的自己内心的孤独和悲伤。只要人们要表达这种情感,就会用上“萧萧”。
(加诗?)
谁再来读一读?
师: 想像一下,如果你就是这个离开家乡的诗人,面对这萧萧的风,看着漫天飞舞
的梧叶,你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想家)当你们当离开家乡来杭州读书,你们想家吗?你想起了谁呀?
师: 带着你的感悟把这两句诗读一读。
跟他有共鸣的同学一起来一遍。
师: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动客情”,这个客就是指的是——诗人自己。(板“动客情” 讲解:江上秋风动客情”用了张翰典故。相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看见刮起了秋风,
就开始思念故乡,于是辞去了自己的官,回到了家乡。同样,作者见到这秋风,
心里也是——(思念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的亲人)(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师:(配乐)(课件)
你听,秋风萧萧地来了,读——
你看,梧叶纷纷地落了,读——
江上,只有我孤零零一人,读——
(2)“儿童”“促织” “篱落一灯明”
师:除了梧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齐读诗歌三四句。儿童。(板书)
(那么儿童在—— 捉蟋蟀。)
师:来,把第三句读一读。
师:如果把这个“知”字换成“见”字,你们觉得可以吗?
预设一:(不对,因为他没有亲眼看到的,他只是猜想到的。)
师:看来这一句话作者写的是自己的所想。那他到底看到了什么?才会有这种猜想
呢?
他看到了—— 一起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预设二:知道有孩子在挑促织就等于是看到吗?作者到底看到了什么?
一起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师:见到“夜深篱落一灯明”,他怎么会想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