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湿地,是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广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位于山东省东北部的渤海之滨。 由于受到海水的顶托,黄河水流的速度到此减慢,大量泥沙得以在这里淤积沉淀, 黄河口湿地生态旅游区占地23万亩,都处在黄河三角洲之内,地貌以芦苇沼泽,湿地为主,其次为河口滩地,带翅碱蓬盐滩湿地,灌丛疏林湿地以及人工槐林湿地等。 黄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洲湾之间,是一个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的河口,其特点是水少沙多,泥沙大部分不能外输。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使约40%的入海泥沙在河口和滨海区“安家落户”。 黄河三角洲是由黄河填海造陆而形成。 由于黄河含沙量高,年输沙量大,受水海域浅,巨量的黄河泥沙在河口附近大量淤积,填海造陆速度很快,使河道不断向海内延伸,河口侵蚀基准面不断抬高,河床逐年上升,河道比降变缓,泄洪排沙能力逐年降低,当淤积发生到一定程度时则发生尾闾改道,另寻它径入海。平均每10年左右黄河尾闾有一次较大改道。 黄河入海流路按照淤积→延伸→抬高→摆动→改道的规律不断演变,使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不断扩大,海岸线不断向海推进,历经150余年,逐渐淤积形成近代黄河三角洲。 三角洲平均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渤海推进,形成大片的新增陆地。面积逐年 扩大,生态类型独特,海河相会处形成大面积浅海 滩涂和湿地,成为东北亚内陆 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的重要“中转站”和越冬、繁殖地。黄河三角洲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与黄河入海的方向相一致。由于黄河尾闾摆动的影响,这里的地面形成许多沟壑交错的废弃河道及防水堤坝,虽经多年风雨剥蚀、人为填补,至今仍见岗、坡、洼相间分布的地形,以及波浪涟漪状的地貌。 定义是土壤形成中的泥炭化过程,指的是有机质以不同分解程度的植物残体形式在土壤上层不断积累的过程。沼泽土或泥炭土由于水分多, 湿生植物生长旺盛,秋冬死亡后,有机残体残留在土壤中,翌年春季或夏季,由于低洼积水,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主要呈嫌气分解, 形成腐殖质或半分解的有机质,有的甚至不分解,这样年复一年的积累。如果伴随有地壳下沉,不同分解程度的有机质层逐年加厚,这样积累的有机物质、称为泥炭(peat)或草炭(twit)。 地面平坦,在海拔10米以下。三角洲顶部和中部土壤脱盐较好,已成为农耕区。高程4米以下的沿海低地地下水位高,土壤盐渍化强,大部仍为荒地。 入海的泥沙约有40%在口门附近淤积,形成河口的沙嘴及其两侧的烂泥湾。烂泥湾内水深1~2米,浮泥受潮水冲淤漂游不定,鱼饵特别丰富,是鱼类产卵的良好场所。 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滔滔黄河,奔腾东流,挟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在入海的地方,由于海水顶托,流速缓慢,大量泥沙便在此落淤,填海造陆,形成黄河三角洲。 沼泽的形成 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气温低,蒸发弱; 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沼泽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形成主要原因: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厚,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沼泽的形成: 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 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湖波面积变化的原因分析思路: 长期的变化,则主要考虑自然原因,湖波萎缩主要是气候变干,蒸发加强造成的;湖波自身演变。 短期变化,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如果是季节变化,一般与季节降水、冰雪融水有关。 外流湖,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泥沙淤积;围湖造田。 干旱区的内流湖萎缩,短期入湖河流的水资源利用过度造成。冰雪融水补给的湖波面积的增减,一般考虑气温的变化、冰雪融水量的多少等原因。 沼泽是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生长着湿地植物的区域。通常是指含有占物质总量89%~94%的水分和11%~6%的土壤和植被的湖泊与陆地过渡的地域环境。具有气候潮湿,土壤透水性差,地表积水多,地下水位高,局部地区二者相通,经常处于季节性或常年积水状态,生长喜水植物等特点。 沼泽的成土作用极为特殊,其中泥炭的形成是植被与土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受水文气候、地形地貌和新构造环境的控制。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煤改气监理实施规划.docx VIP
- 08S126热水器选用及安装.docx VIP
- 最新社会责任培训记录汇总.docx VIP
- 08S126 热水器选用及安装标准图集.pdf VIP
- 【讲课】2024版新标准化基本管理体系“调度应急和一堂三舍”专业.pptx
- 残疾人法律法规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题库).docx VIP
- 《GBT 42457-2023工业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信息安全 产品安全开发生命周期要求》最新解读.pptx VIP
- 有色行业月跟踪:掘金亚欧大陆腹地,中亚金属矿产资源全景解析.docx
- 第2课 使用数字设备 教案 义务教育人教版信息科技三年级全一册.docx VIP
- 叉车安全培训.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