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成瑾(第二稿)山豆及其中毒 马冰2.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焦成瑾(第二稿)山豆及其中毒 马冰2

山黧豆及其中毒 马 冰 甘肃省陇西县宝凤初中 748100 【摘要】山黧豆是一种栽培历史悠久饲料作物,然而,由于山黧豆中毒现象的发生,现在许多地方已不再种植。为了更好的利用山黧豆,人们在毒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要集中在培育低毒品种和脱毒研究方面。本文从山黧豆毒素的生物化学、毒素生物合成、环境因素对毒素含量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简单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情况。另外,对脱毒研究也进行了简单讨论。 关键词:山黧豆; ODAP; 中毒症状;中毒机理毒;去毒 Studies on both toxic biochemistry and Lathyrism in Lathyrus sativus Abstract: Lathyrus sativus is a feed crop with a long cultivated history. However, it s cultivation has diminished in many regions because of it s toxicity. In order to reuse this fine kind of forage crop, intensive researches for developing varieties with low and zero toxin have been carried out around the world. The toxic biochemistry of Lathyrus sativus, including composition, biosynthesis and the effect of environment on biosynthesis of toxin, was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n addition, research of removal toxin from Lathyrus sativus by breeding , processing , tissue cultures and transgenesis were mmarized. Key words : Lathyrus sativus; neurotoxin (β-ODAP); toxic biochemistry; varieties with low-toxin; tissue cultures 前言 山黧豆,即家山黧豆( Lathyrus sativus) ,是豆科蝶形花亚科山黧豆属一年生草本植物[1]。原产北半球温带地区,亚洲、欧洲及非洲等地曾广泛种植,在欧洲,栽培历史可追朔到新石器时代[2]。我国曾在东北、华北及陕、甘等地大面积种植。含氨基酸达17种,与谷物类作物相比赖氨酸含量很高,山黧豆抗寒、抗旱,耐贫瘠,抗病虫害及易管理是许多地区尤其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大量种植的主要原因,然而,长期连续食用山黧豆可导致人畜中毒。家山黧豆作为人类的食物及动物的饲料长期以来因其营养丰富具有耐旱、耐寒等优良生产性状广受世界各地的青睐特别是在大旱年份,在其它粮食作物绝收的情况下,仍有较好的收成因此被视为干旱及半干旱地区首选的优良作物,但由于其含有毒素β-ODAP使山黧豆的种植受到限制[2]。山黧豆还有优良的农艺性状,使人们认识到重新开发的价值。鉴于此,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对山黧豆的毒性作了一系列研究,分离并鉴定出了有毒成分,对毒素的生物合成、遗传背景、环境影响作了许多研究,并对去毒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我国对山黧豆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在我国甘肃省中部地区由于连年的干旱粮食匮乏,耐干旱、耐贫瘠的山黧豆是他们唯一能收获到的救命粮。然而由于当时食用过量,曾导致甘肃省许多县市的农民中毒,严重者下肢瘫痪。下面就目前山黧豆及中毒方面的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山黧豆毒素研究 1.1有毒成分 山黧豆毒素研究一直是有关山黧豆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人们已发现山黧豆中含有4种毒素:①β-草酰氨基丙氨酸(β-N-Oxalyl-Amino-l-alanine),简称BOAA,也叫β-N-草酰基-L-α,β-二氨基丙(β-N-Oxalyl-L-αβ-diaminopropionic acid),简称ODAP;②β-氰基丙氨酸(β-cyanoalanine)以及它的谷酰基衍生物γ-谷酰基-β-氰基丙氨酸(γ-glutamyl-β-cyanoalanine);③β-氨基丙腈(β-aminopropionitrile),简称BAPN,以及γ-谷酰基的衍生物γ-谷酰基-β-氨基丙腈;④L-α,γ-二氨基丁酸(L-α,γ-diaminobutyic acid),简称DABA,以及其衍生物γ-N-草酰-L-α,γ-二氨基丁酸[

文档评论(0)

lxienc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