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国内“城中村”研究述评分析.doc

近十年来国内“城中村”研究述评分析.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十年来国内“城中村”研究述评 林 燕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100081)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中村”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许多学者对此现象进行了具体研究。本文立足于近十年来关于“城中村”的相关研究成果之上,对“城中村”的概念、成因及改造等方面进行论述、评析,然后指出目前的研究缺少对外来人口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关注,缺乏时效性,希望这些方面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键词:城中村;形成原因;改造     一、“城中村”的概念    我国对于“城中村”研究的历史并不长,关于“城中村”的概念和提法至今仍然不是很统一。但目前大多数学者基本上接受并采用“城中村”这一提法,这个发展过程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时期。80年代末,顾朝林、熊江波从国外引入了“城市边缘区”的概念,开始了国内学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但当时并未引起十分的重视。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城中村”现象越来越明显,一些学者和研究人员开始对其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对“城中村”的特征、形成机制、改造策略等各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对此现象的定义也越来越集中于“城中村”的提法,参见下表: 表1 1994年至今关于“城中村”研究文献的年份分布 提法 2000年以前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合计 城市里的乡村 1 1 1 都市里的乡村 2 2 2 都市(里的)村庄 12 4 9 6 3 5 37 城中村 7 12 25 46 66 87 243 资料来源:高峰等,国内城中村研究综述[J],现代城市研究,2006年(7),第21页。   尽管学者对于“城中村”的提法逐渐趋向一致,但是,对其具体内涵的概括却有各自的角度。1998年,张建明认为“城中村”是“位于城乡边缘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也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郑静[5](2000)认为“城市边缘区,乃至城市内部,普遍存在的农村自然居住聚落现象”。谢志岿[9](2003)则认为“‘城中村’是急剧城市化过程中原农村居住区域(包括土地、房屋等要素)、人员和社会关系等就地保留下来,没有有机参与新的城市经济分工和产业布局,仍然以土地及土地附着物为主要生活来源,已触及关系(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而不是以次级关系(业缘关系和契约关系)为基础形成的社区。”李玉军[13](2005)将“城中村”定义为“原位于城市边缘近郊,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村居民聚集居住的村寨,在城市扩展的过程中,这些村寨被扩展的城市新区,城市建筑所包围,在地域上已完全融入城市,但其人员及社会关系未能有机地融入城市,仍以土地及附着物为主要生活来源,行政管理方面也仍沿袭农村管理体制的城中农村化管理区域。”吕宏芬等[14](2005)认为“‘城中村’是指在城镇中仍然保留和实行农村集体所有制和农村经营体制的农村社区。”    近十年来国内“城中村”研究述评以上对“城中村”定义的角度有所区别,着眼点有所不同,但是在关于“城中村”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由于城市的快速扩张所导致的城市和乡村的二元景观现象这一点是一致的。   二、“城中村”形成的原因   “城中村”是特定历史发展时期所出现的一种现象,国内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论述和讨论,具体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化进程   “城中村”的出现,与近20年来的工业化和城市迅速扩张密切相关,这也可以看成是“城中村”产生的直接原因。在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用地迅速扩展,城市近郊的农村在没有来得及作出准备的情况下就面临城市的包围,城市亦未考虑好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将农村纳入城市市区范围(田莉,1998)。在城市化过程中,为降低成本,也为了避免处理与“城中村”相关的一系列复杂的社会管理问题,城市在征地中有意避开“城中村”;另一方面,城市扩张时往往只偏重于占用城郊农村土地资源,而不将村镇人口、村镇社区纳入城市管理序列,形成一种囫囵吞枣的城市化模式,搞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谢志岿,2003),“城中村”由此而生。    2.制度差异   时至今日,国家在对待农民的根本制度上,仍没有改变城乡就业、城乡户籍、社会保障等政策,农民仍固化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18](刘中一等,2004),“城中村”仍保留归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成为“城中村”问题形成的根本原因。但是,土地制度只是制度差异的表现之一,还有“村籍”制度、社会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村籍”制度主要表现在,原来的“村民”尽管农耕地被征用后几乎全部转为城市居民,但是仍然保留着“村籍”,他们是强大的村集体经济的股东,并因此与外来房屋租客和一般市民在经济地位上有极大的差别,所以他们宁为“村民”而不愿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cc88055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