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与学生一起进行的精神跋涉 作者:佚名??来源:不详??发布时间:2006-10-6 16:31:55??发布人:admin 减小字体 增大字体
我至今无法忘怀这样一封学生来信,写信的是一位大学毕业后工作了多年,已经做了父亲的学生。信中说,他至今还记得我在课堂上给他们读的一篇小说,他说他记得那是冬天,北风很大,那篇小说的名字叫《哦,香雪》,是铁凝写的,就是从哪个时候,他的生活就再也没有离开文学、离开书籍……,现在他的儿子也比其他小朋友读的书多……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我自认为做了很多似乎对学生有很大帮助的事。不管是在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还是改作文时的精细批改,也不管是无数的考试题目训练,自己也认为似乎没有对不起学生。可是,学生记住的竟然是我在课余随自己的喜好给学生介绍的一些好书和好的文学作品!
我在读学生来信自我满足的同时,又感到了一丝悲凉。其实,我何尝不想更进一步让学生充分感受语文的巨大魅力呢?更可玩味的是,一直到现在,我眼前的大多数学生都对语文敬而远之。我记得新课程标准的制定者们曾经做过一个调查,让学生回答他们最喜欢的学科和最不喜欢的学科各是那些,几乎各科都有最喜欢的,也有最不喜欢的,而只有语文,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学生都没有。
看着这个结果,我哑然。语文竟然如此的寂寞!
青年,处于高中阶段的青年,不正是激情洋溢的年龄么,不正是诗情勃发的年龄么,不正是渴望交流也积极交流的年龄么?为什么他们对文学和诗意如此的冷漠呢?
??????????????????????????? 一、
我试图寻求答案。
多年的高三教学,我似乎也不知道什么是语文了。走进不少所谓优质课语文课堂,我越来越发现我不会教语文了。我总是疑惑,语文课上,怎么老师和学生都不读课文了呢;语文课堂怎么那么缺少读书声呢;甚至课堂上老师讲的和学生谈的都不是所学的文章了呢;甚至一节课下来,老师的所谓单元目标,课堂目标据说是完成了,可为什么对本篇文章几乎缺少接触呢?据说是要拓展课外内容,据说是要发表和文章作者不同的观点,据说是要学会正确评价和批判。可是,连课文都没有读懂,怎么进行批判呢,怎么进行发散思维呢?
我茫然!
听着老师不知道从那里贩卖来的道理,听着学生东一句西一句漫无归依的讨论,看着老师着急的样子,看着大多数学生无动于衷的表情,我更加茫然!
就说大家最熟悉的《荷塘月色》吧?我曾经不只一次问过刚听完有关本文优质课示范教学的的同学,其中一次对话如下:
问:“还记得文章的一些句子吗?”
因为那三段直接描写“荷塘月色”的文字是要背诵的,所以学生回答:“记得几句。”
我又问:“这篇文章写的作者的什么感情呢?”
回答说:“反正是很美的,至于感情嘛,老师说的,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我又问:“为什么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呢?”
学生回答:“情景交融啊,‘荷塘月色’的景物是素淡朦胧的,所以,作者的感情就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我又问:“那作者的第一句写的什么你还知道吗?”
学生想了半天,说:“记不得了。”
我告诉他:“第一句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我接着问:“既然是作者‘颇不宁静’,那怎么能是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呢?文章的最后,还有一句,是‘这到底令我惦着江南了’,既然如此惦着江南,又怎么能说作者的感情是淡淡的呢?还有,如果你是一个心情‘颇不宁静’的人,你怎么还会有心欣赏那么美好的景色呢,作者为什么能呢?”
他回答:“反正老师这样说的,再说我们老师是很有名的老师。”
我接着又问:“文章除了描写“荷塘月色”的句子,前边还有三段,和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什么联系呢?而且写了比较长的三段呢?”
他说:“老师没有说,不知道。”
我又问:“既然你不清楚,是不是作者写的废话呢?”
他语塞。
这位语文老师的示范课朱熹也描述过:“曾见有人说《诗》,问他《关雎篇》,于其训诂、名物全未晓,便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笔者注:时下不少语文教师把结论应塞给学生不就是如此么)。某因道‘公而今说《诗》,只消这八字,更添“思无邪”三字,共成十一字,便是一部《毛诗》了,其他三百篇,皆成渣滓矣!’(笔者注:学“荷塘月色”只知道“情景交融”和“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不正与此相同么)。 很明显,学生没有读懂文章,老师也没有读懂文章!
叶圣陶先生说:“文章思有路,遵路斯识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果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都读不懂作者的思维之路,更不懂的品读文章进入作者的境界,又怎么能亲呢?
可是,语文教学中只有达到老师和学生与文章“亲”,与作者“亲”,才可能陶醉在文章中,也才能不遗漏真正的“语文知识”,才可能更准确的理解和记忆字词句;而且,才能真正与作者精神同往来,才能得到美感享受,得到情感和思想的启迪。我真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的所谓权威,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