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第六章文献的校勘资料.pptVIP

中国古典文献第六章文献的校勘资料.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 國 古 典 文 獻 學 第六章 文 獻 的 校 勘 孔安国是孔子的后代,死于公元前104年,而巫蛊之祸发生在公元前91年,孔安国怎么会在巫蛊之祸时献书呢?由于这段材料的矛盾,使得历代学者对《古文尚书》的真伪产生了怀疑,直到清代,才有学者依据荀悦《汉纪》,发现原来在《汉书》“孔安国”之下脱漏了一个“家”,一字补阙,解决了几百年的学术悬案。 荀悦(148~209),东汉末期政论家,史学家。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 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 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 且待三更见月头。 —— 敦煌卷子《菩萨蛮》 一、校勘的含义和功用 (一)“校勘”释义 “校”,《说文解字》:“校( ),木囚也。从木,交声。”指古代拘束犯人的刑具木枷。 如《周易·噬嗑shìhé 》:“上九:何校灭耳,凶。”孔颖达 疏:“何,谓担何。” 一副木枷由两片组成,而两片大小必须大体一致,才便于上锁,因此事先要将它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因此,“校”字作动词时,便有“比勘、核对”之意。 如《国语·鲁语下》:“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以《那》为首。”这里的“校”,就是指校正文献的文字异同。 (一)“校勘”释义 “勘”,也作“刊”。《玉篇》:“刊,削也、定也、除也。”可见,勘、刊有“削除覆定”之义。这与中国早期文献以简牍为载体有关。 汉应劭《风俗通义·古制》:“刘向为孝成皇帝典校书籍二十余年,皆先书竹,为易刊定。可缮写者,以上素也。” 可见,古人整理图书先写在竹简上,这便于发现错误时削除改正,待校订无误后,再写在缣帛上。因此,“勘”有改正文字之义。 (一)“校勘”释义 “校”与“勘”合用,作“勘校”或“校勘”。《魏书·崔光传》:“光乃令国子博士李郁与助教韩神固、刘燮等勘校(拾遗补缺)石经,其残缺者,计料石功,并字多少,欲补治之。” 李清照《金石录后序》:“每获一书,即共同勘校。” (一)“校勘”释义 与“校勘”一词意义相同的,还有“校雠”,应劭《风俗通》:“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缪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可见,校雠也有校勘文字错误的原始意义。 因此,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以及指出有关记载的疑似问题。 南北朝时,“校”“勘”二字连用表示核对文字之意,不过那时称“勘校”。至宋代的馆阁,已增设“校勘”一职,此词已被普遍使用。 (一)“校勘”释义 校勘过程中,不仅要注意文字方面的问题,而且要注意史实问题,即著述本身记载的正确与否 校勘的范围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文字正误、衍脱、倒置、错简等的审核,以示版本之真;一是对内容和有关记载是否真实可靠的审核,以求史实之真。当然,这两个求真要以前者为主,这是最基础的工作,也是校勘的重点所在。 (一)“校勘”释义:需要澄清的两个概念 1.校勘与校雠的区别 校雠是简册时代校书的一个环节,所谓“校雠”就是今天校勘中的对校,也即版本校。由于那时简册笨重,这一工作通常由两个人来完成。 而今天的校勘含义较“校雠”宽泛了很多,除对校外,还包括本校、它校和理校等方法。 (一)“校勘”释义 2.校勘与校对的区别 校对是出版的一个环节,它的唯一任务就是:保障出版物和原稿绝对一致。因此,校对基本上是一项机械性工作。校对虽然也是“对”,也是“核查”,但它是单向的,必须忠实于原稿,因此,与作为学术工作的校勘有明显的不同。 校勘古书的目的是恢复古书原貌,正本清源,以便于古籍整理和古籍研究。不过,校勘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在校勘时,往往有人喜欢妄改古人文章,这是校勘中最忌讳的事情。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我国的校勘事业起源很早,周秦时代已有从事校勘的事例。如《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己”字缺两“I”便误为“三”,古文“亥”作“ ”,“豕”作“ ”,非常近似,故子夏根据文义及字形加以校勘,从而纠正其错误。这作为校勘学的萌芽。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从西汉刘向大规模校勘始,人们对校勘规律进行了不断探索。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首《条例》对经、注出现文字错误的情况和原因作了比较系统的概括。 北宋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十卷,将他和周必大等人共同校勘《文苑英华》过程中有关校勘方面的成果归纳为十类四十五个子目。由于其条理与清晰超过前人。清人顾广圻(yín)称赞说:“此书乃校雠之楷模,岂独读《英华》者资其是正哉!”(《思适斋集》卷15《书文苑英华辨证后》) (二)校勘学的产生及定义 清代学者王念孙对误例的总结达到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