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区域人口专题 毕业(设计)论文
专题报告
周口市人口与城镇化发展预测
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周口市规划建筑勘测设计院2004.12
目 录
一、市域现状与人口特征
(一)市域概况
(二)人口发展状况
二、总人口发展预测
(一)总人口预测
(二)总人口在市域的分布趋势
三、城镇化水平预测
(一)城镇化发展状况
(二)城镇化动力与发展趋势分析
(三)城镇化水平预测
四、用地规模预测
周口市人口与城镇化发展预测一、市域现状与人口特征
(一)市域概况
1、地理位置
周口市位于豫东平原,河南省东南部。地理坐标北纬33°03′~34°20′,东经114°05′~115°39′,南北宽135公里,东西长140公里,总面积11959平方公里。东临安徽省阜阳市,西依漯河、许昌两市,南与驻马店市相连,北与开封市、商丘市接壤。
2、历史沿革与行政区划
(1)历史沿革
A、以聚落形式的早期城镇发展,开始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陈(今淮阳),为伏羲、神农所都之地,有4300筑城历史。
B、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本区城镇体系初现雏形当时,本区为全国发达地区,城镇职能以行政为主。沙颖河以北城镇较密集。
C、由魏至唐,城镇分布在本区较均匀,城镇间联系加强,手工业、商业职能有所加强,城镇规模扩大,但陈走向衰落。
D、宋元,陈由盛彻底衰落,部分城镇以经济职能为主,城镇体系逐渐完善,各县城及重要集镇位置相对固定,交通网日趋发达,水运兴起,沿河埠口迅速发展,周口渐成航运枢纽。
E、明清及近代,本区仍以农为主,经济发展落后,陈不占据交通区位优势,发展缓慢,也预示着本区无突出的首位城市的发展条件。
(2)行政区划
周口市现辖一市(项城市)、一区(川汇区)、八县(扶沟、西华、商水、太康、鹿邑、郸城、淮阳、沈丘)和两个国营农场,18个乡镇,8个建制镇,市域总面积11959平方公里。总人口2003年底为1060万人,占河南省人口的10.96%,其中人口密度886人/平方公里,农业人口941.57万人,非农业人口118.43万人,非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比重为11.2%。
3、经济发展
周口市现状经济发展,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03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25.84亿元,工业总产值177.1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3.7亿元。在岗职工人均工资6450元/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82元。国民生产总值一、二、三产业构成,由1980年68.5∶14.8∶16.7,到1990年54.0∶24.6∶21.4,到2000年39.2∶37.1∶23.7,到2003年29.8.0:44.7:25.5。由此看出,虽然第一产业比例越来越小,但份额仍较重,产值构成为二、一、三结构,经济处于工业阶段,城市处于高度积聚阶段。
(二)人口发展状况
1人口发展历史
周口市是农业为主的地区,人口的大量迁入迁出很少。1955~1964年,国家曾多次组织移民,区内向甘肃、青海、新疆、宁夏、吉林和湖北等地移民8.53万人。但后来不适应当地气候和生活习惯,大部分陆续迁回周口市。所以周口市的人口主要表现自然增长的特点。
周口市建国后人口自然变动出现两次重大转变,一是50年代初、中期,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转向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二是1974年后,从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长转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长。
①出生率:1951年~1957年为第一次出生高峰期,出生115.34万人,平均出生率35.17‰,其中1954年出生人口最多,出生9.92万人,出生率42.75‰。1959年~1961年,国民经济出现难,人民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出生人数减少,出生21.67万人,平均出生率14.39‰,其中出生最少的年份是1960年,出生6.04万人,出生率12.09‰。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62年和1963年出现补偿性出生现象,出生人口分别为19.63万人和23.30万人,出生率37.92‰和43.44‰。1962年~1973年第二次出生高峰期,除1967年~1969年无统计数字外,其余9年共出生178.65万人,平均出生率33.58‰。
1974年后,由于大力推行计划生育,人口出生率明显下降。1974年~1985年,平均出生13.46万人,出生率由1973年的30.56‰,下降到1985年的22.07‰。
1986年后,受到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期的影响,进入婚育阶段育龄人数逐年增多,形成第三次生育高峰期,人口出生率回升,1990年出生率25.63‰。
②死亡率:1950年~1960年,死亡率较高,共死亡78.34万人,其中最多的1960年,达到15.15万人,死亡率为30.3‰。其主要原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可编程控制器的数据库系统—中英文翻译资料 毕业(设计)论文.doc
- 考研资料网店策划案 毕业(设计)论文.doc
- 可编程器件实现卷积编码和译码的初步实现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doc
- 可调节式链传动式盘类形状上下料仓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doc
- 课程设计-频率测量仪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doc
- 课程设计说明书正文 毕业(设计)论文.doc
- 课程设计—洗瓶机的推瓶机构 毕业(设计)论文.doc
- 跨境电商分析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doc
- 快饭e站策划书 毕业(设计)论文.doc
- 跨海大桥建设项目报验资料表 毕业(设计)论文.doc
- 2025年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农村污水处理技术改造研究报告.docx
- 城市垃圾转运站设计标准与实施评估报告.docx
- 2025年中考第二次模拟考试卷:英语(上海专用)(考试版).docx
- 儿童房家居科技2025年市场前景与智能门锁技术分析.docx
- 2025年环保纸包装产品市场潜力与消费者偏好研究报告.docx
- 冷链物流行业2025年区块链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docx
- 初中英语教学中人工智能教育资源整合与听说读写技能提升实践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初中语文课堂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方法与技巧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物理实验与理论教学融合模式探索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生劳动实践基地体验教育策略与实践案例分析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