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离方法全套课稿.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mi、mS以摩尔为单位时,所得相对校正因子称为相对摩尔校正因子(f ’M),用表示;当mi、mS用质量单位时, 以(f ’W),表示。 3. 常用的几种定量方法 特点及要求: 归一化法简便、准确。 进样量的准确性和操作条件的变动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 仅适用于试样中所有组分全出峰的情况。 归一化法: 外标法: 外标法也称为标准曲线法。 特点及要求: 外标法不使用校正因子,准确性较高, 操作条件变化对结果准确性影响较大。 对进样量的准确性控制要求较高,适用于大批量试样的快速分析。 1.反相色谱法特点 固定相是利用硅胶表面的游离羟基与各种有机硅烷反应,生成Si-O-Si-C键。 化学键牢固、耐各种溶剂、耐热、柱效高、样品容量大。 能灵活选择流动相,既可分离非离子型化合物,又可分离能离解的或离子型化合物。 色谱系统简单,分析快速,重现性好,柱平衡时间短,柱寿命较长。 反相色谱法的不足: 以硅胶为基质的柱填料能使用的pH值范围局限在2~7.5。 在硅胶表面往往留有一定量未反应的硅醇基,这些活性作用点会吸附溶质,使峰拖尾。 保留机制比其他色谱复杂,需要进一步探讨。 反相色谱的分离模型 当一个非极性溶质或溶质分子中非极性部分与极性溶剂接触时,相互产生斥力,自由能增加。溶质分子中非极性部分的取向导致极性溶剂中形成一个空腔,这种效应称为“疏水”或“疏溶剂效应”。 溶质保留主要不是由于溶质与键合配体之间非极性相互作用,而是由于溶质受极性溶剂的排斥力,促使溶质与键合相烃基发生疏溶剂化缔合。 2.保留机理 (1)疏溶剂理论 solvophobic theory 图3.13 溶质与键合非极性配体的疏溶剂缔合示意图 箭头表示各种作用力 溶质 S 与键合相非极性配位基 L 之间的疏溶剂缔合是可逆的: S+L ? SL 缔合作用强度和溶质的色谱保留取决于三方面因素: 溶质分子中非极性部分的总表面积。 键合相上烃基的总表面积。 流动相的表面张力等性质。 (2)双保留机理 疏溶剂理论假设非极性固定相表面是均匀的有机层,溶质保留是由于溶剂效应,它能有效地解释高含水量流动相反相色谱的保留机理。但键合烃基表面不可能是均匀,有残余硅羟基。微酸性的硅羟基与阳离子或氢键基团相互作用,产生“亲硅醇基效应” siianophilic interaction 或“二次相互作用”。 因而,溶质保留除疏水作用外还存在亲硅醇基作用,“双保留机理”决定溶质的保留值。 例:以乙腈-水缓冲液作流动相分离肽。 曲线1:乙腈/缓冲液。当乙腈含量较高时,肽的保留值升高是由于肽链末端游离-NH2基与硅醇基作用;当水含量升高时,k值升高则是由于疏水效应。 图3.15 反相色谱双保留机理 柱:Supelcosil LC-8 150×4.6mm 流动相:乙腈/5mmol磷酸缓冲液,pH 2.5 试样:H2N-Val-Met-Ala-Gly-Val-Ile-Gly-0Et 曲线2:乙腈/缓冲液+十二烷基磺酸钠。流动相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与肽链中氨基形成离子对,消除溶质的极性氨基作用。不再显示硅醇基效应。 曲线3:乙腈/缓冲液+正丁胺。在流动相中加入正丁胺,能消除硅醇基效应,仅存在疏水效应。 3.影响溶质保留的因素 影响反相色谱保留值的主要因素: 流动相的性质和组成。 固定相的性质和表面覆盖率。 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和性质是控制反相色谱保留值、提高分离选择性、色谱柱效的主要手段。 使用键合固定相应注意的问题 1.硅胶键合相的稳定性 键合相的使用寿命取决于键合的有机官能团在硅胶表面的覆盖程度。覆盖量大增加其稳定性。 正相键合相的稳定性低于反相键合相。 反相烷基键合相的稳定性与使用流动相的pH值相关,水溶液的pH保持在2~7.5,PH>8.5 引起基体硅胶的溶解。 2.键合相色谱分离的重现性 同一种类型的键合相生产厂家不同、生产批号不同,表现出不同的色谱分离特性。 3.键合相色谱柱的再生 使用键合相色谱柱时,由于大量极性或非极性样品的连续注入,会引起固定相对样品的吸附、缔合等不良效应,而使柱分离性能变差,引起峰形加宽或拖尾等现象,此时应及时对色谱柱进行再生处理。 强极性电离型化合物在反相色谱体系中保留值很低,接近死时间洗出。20世纪70年代初,Schill和Eksborg等提出离子对色谱。分正相和反相离子对色谱,反相离子对色谱应用最广泛。 1.原理: 在色谱体系中加入一种与样品离子电荷相反的离子对试剂。由于形成离子对,使离子型溶质的保留行为和分离选择性发生变化。阴离子、阳离子和两性分子都能和适当的离子对试剂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对。 离子对色谱的分离模型 三、反相离子对色谱 反相离子对色谱广泛用于羧酸、磺酸、胺、季铵盐、氨基酸、多肽、核酸及其衍生物、

文档评论(0)

52013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