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近期班级工作情况 近期学校和班级举行了许多活动, 如读书演讲比赛、午练写字比赛、英语演讲比赛、安全演练、健美操比赛、经贸节、文明就餐班级评选等,孩子们积极参加,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三岁的孩子逛商场,可孩子不肯自己走路,要妈妈抱着。这时…… (可能会发生什么呢?您会怎样做呢?) 母亲非常恼怒,当她气愤地蹲下去想打孩子时,心里一震:当她和孩子一般高时,她看到了孩子的视野,在孩子眼里,净是拥挤怪异扭动的大人的腿和臀部,这时母亲心疼地把孩子抱了起来。 这个故事的结尾,让您有什么样的感受? 在你抱怨您的孩子不听话时,您是否做到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 1.自己心里有事,对孩子出气 2.随意打断孩子间的交流 3.为赶时间中断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 4.经常忘记履行自己许过的诺言 5.喜欢替孩子回答别人提出的种种问题 6.把孩子单独撇下不管 7.不专心倾听孩子要对自己说的事 8.用不耐烦的口吻回答孩子的提问 9.使用与婴儿说话的腔调与孩子交流 10.虽与孩子一起玩,但不投入,在应付 11.嘲笑挖苦孩子,对孩子大声嚷嚷 12.采用威胁或体罚的方式,使孩子陷于一种痛苦的处境 13.用不合适的手段干涉孩子择友 14.老是盯着孩子的缺点,反复提醒 15.不给孩子解释他或他的朋友所经历的事情 案例一: 周末,我坐在自己的房间,完成作业后又看了一会儿书了,屁股开始不听话了,立即离开了凳子,我习惯性的一声大喊:“妈,我休息一下。”“嗯”虽然她答应了,但是从她的脸上我看出了不悦的表情,我小心地坐到沙发旁边打开电视机,5分钟,没事,我很高兴,又过了5分钟,暴风雨来袭:“你看你整天就想着看电视机,人家***总是在努力地学习、看书,你看看你,只知道看电视,考试的时候又要考不好了?”(不知这已经是第几遍了)我只好心烦的关掉电视机,和书约会去了。 心理活动: 1.我都完成作业了,休息下也是情有可原,增长一下课外知识吗! 2.不知道为什么,家长都喜欢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作比较,而且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团糟,这也许就是家长的共性吧! 3.你说我考不好我就考不好了吗?为什么家长总喜欢举反面的例子呢?真不懂!郁闷! 这是发生在我们老师和家长身边最平常不过的现象了,只要稍加留心,会发现这样的场景这样的话语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着,老师和家长都是望生成材、望子成龙,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指责背后所隐含的对学生身心的消极影响却不可忽视,这些不找准症结所在的简单重复性的批评,不仅产生不了应有的纠正效果,有时轻则会使孩子产生消极抵触的情绪,重则会使孩子失去自信,产生自卑乃至对老师和家长产生仇恨心理,以至于自暴自弃、破罐子破甩!我们要警惕! 那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我们不防换个角度看孩子,多看到孩子的长处、优点,以满怀希望的心态去鼓励孩子,赞赏孩子,这样最容易触动孩子的内心,使他们反省不足,因错误而惭愧,因失误而内疚。 其次,我们要多做换位思考,即多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老是拿孩子与非常优秀的学生比,这种“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做法极易伤害孩子的自尊,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自卑心理等。 案例二: 4 岁的儿子在用水果刀削苹果,而这时这位母亲正忙着备课,根本无暇顾及,当无意中瞥见儿子的的举动时,这位母亲…… 如果您是故事中的家长,您会怎么做?怎么说? 这位母亲只是轻轻说了一句:“你小心点!”说完,又埋头工作。 没想到的是儿子抱以她一个感激的微笑,说了句:“谢谢妈妈!”当时这位母亲着实感到有些意外,孩子怎么说出这样的话。于是问孩子为什么,孩子的回答更令母亲吃惊,答案是因为妈妈让他自己削苹果。这位母亲愕然了:想象自己平时为孩子做了这么多,包括给孩子削苹果,为孩子烧饭、洗衣等等粗粗细细的活,孩子怎么从未道声谢呢?要换了平时,对于让孩子自己削苹果这样危险的事,孩子是绝对没有机会做的,原因就是怕伤了孩子。原本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爱,孩子也应该可以感受得到,可事实对于这种自己所认为的单方面的所谓的爱,孩子却无动于衷,甚至是无比恼火。反而现在让他自己动手去做却赢得了孩子的谢意。这位母亲疑惑了? 1.回想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 2.我们能从两个场景中受到什么启发? 亲亲那个姐姐 这件事情发生在澳大利
文档评论(0)